国扬学习网 -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首页 > 百家姓

[ xiè ]

读音:xiè

拼音:xie

简繁:謝

五笔:YTMF

五行:暂无

部外:暂无

五笔:YTMF

笔画:12画

吉凶:吉

仓颉:IVHHI

结构:左右

郑码:SNDS

四角:34700

区位:4827

统一码:8C22

异体字:謝,㓔,?,?

英汉互译:thank,decline

笔顺:点、横折提、撇、竖、横折钩、横、横、横、撇、横、竖钩、点

笔顺演示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232018年232014年23
2013年232007年232006年24
1995年241987年241982年29
明朝21元朝30宋朝39
北宋34

内容来源于:www.wxgyjj.com

起源

谢姓主要源自:姜姓、姬姓。

谢姓起源始祖

传说中源于黄帝部落:“夏商周”三代之际几乎湮灭

传说中源于谢国,任姓,黄帝之后,属于以国名为氏。至周朝亡国,其地为申伯封邑,申伯后人以国名为姓氏。黄帝之后的谢姓,在“夏商周”三代之际几乎湮灭(三代之际微不见)。

源于炎帝部落:现代谢氏公认的始祖申伯

源于姜姓,出自炎帝后裔申伯后裔的封地谢邑,属于以国名为氏。申国王族子孙以地名为姓氏者,称谢氏,是为河南谢氏,史称谢氏正宗。现代谢氏族人绝大多尊奉申伯为得姓始祖。

改姓直勒氏

隋末唐初文学家谢偃(?—643年),本姓谢改姓直勒氏,祖孝政,为北齐散骑常侍,隋后恢复谢姓。

复姓谢丘氏

源于姬姓,出自周宣王封支子的封地谢水,属于以居邑为氏。西周时期,周宣王姬静曾经封支子于洛邑西南的谢水之滨。到周平王姬宜臼东迁洛邑后,这部分族人也随之东迁至龚邱(古兖州,今山东宁阳)。为了纪念故地,周宣王的庶子将新封的龚邱地方也称作谢丘,后有一部份族人以居邑谢丘为姓氏,称谢丘氏,春秋鲁有谢丘章。战国以后再也不见史料记载。

射、谢:通假字

在史籍《汉书》中,颜师古更认为:谢氏是射氏的一个分支。战国墨家谢子(前331-前288),又作祁射子,山西省太原人。东汉末,大鸿胪谢服,奉旨出征。天子以为将军出征姓谢名服不祥,将其改姓射名咸。从此谢服及其谢子登、谢援便不再姓谢而姓射了。

源于蒙古族汉化(有身份证区别)

源于蒙古族,出自明、清时期蒙古诸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清朝时期,一些蒙古部落在摆脱了厄鲁特蒙古噶尔丹汗的控制后,归附于满清政权。清政府组建了蒙古八旗。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蒙古族伯苏氏,源出元朝时期蒙古别速惕部后裔,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eisu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谢氏。

陈蒙古八旗萨拉氏一支祖上萨拉·白达色,于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到辽宁丹东凤城牛庄落户,后取其名首字谐音汉字“白”为氏,萨拉·白达色的弟弟萨拉·黑达色则携眷至丹东岫岩地区落户,取汉字“谢”为氏,隶属于镶蓝旗蒙古。今后裔散居于岫岩哈达碑、偏岭、凤城大堡、石城、宽甸长甸等地。

巴尔虎旗蒙古中的谢京氏族,原居喀尔喀地区,因遭受厄鲁特蒙古噶尔丹族的迫害,率巴尔虎族万余人南下,游牧于今河北张家口一带。清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经清廷准议,全族移驻盛京(今辽宁沈阳),其中一部分族人驻守丹东凤凰城、岫岩等地并独竖一旗,称蒙古九旗。取原姓首字谐音汉字“谢”为氏。

蒙古兀良合部的锡勒朱徳氏族、哈日玛赤氏族,在清朝中叶以后亦多冠汉姓为谢氏、邢氏。

源于满族汉化(有身份证区别)

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时期女真诸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萨察氏,亦称沙岔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撒铲部,以姓为氏,满语为Saca Hala,汉义“头盔”,世居瓦尔喀浑春(今吉林珲春)、长白山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谢氏、隗氏、白氏、魁氏等。其中,谢氏为乾隆大帝钦赐之姓,专用于具有官身之萨察氏族人。

满族沙拉氏,亦称萨加拉氏,满语为Sala Hala,世居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海岸则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等地,后多冠汉姓为谢氏、边氏、查氏、沙氏、程氏、山氏、白氏等。

满族苏拉喇氏,亦称松佳拉氏,满语为Sulara Hala,世居黑龙江流域,后多冠汉姓为谢氏、松氏等。

满族锡尔馨氏,亦称谢京氏,源出元朝时期女真锡尔沁部,以姓为氏,满语为Sirhin Hala,世居和托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谢氏、金氏等。

谢姓是中国第二十四位大姓,在广东、江西、湖南最有影响。谢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72%,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谢的人至少有72个,总人口大约在870万。

谢姓最早活跃于河南南部。楚人灭申并迁谢姓族人于淮河上游,从此,谢姓族人开始了南迁的历程。春秋时期,谢姓已经迁到山东、湖北、湖南等地。战国时,谢姓一支移民四川。汉晋时谢姓已播迁到陕西、云南、贵州、江西、浙江等地。三国至南北朝时,谢姓家族成了天下最著名的家族之一。唐朝时,谢姓始入福建、广东,成为东南地区的著姓。明初入台湾。由于谢姓主力早在秦汉时期已迁离北方,虽经历东晋、隋唐的北方地区战乱,但所受的伤害相对要轻。在中国历史上几次大迁移中,谢姓向南、西南和东南迁移,在南方稳定长足地发展,尤其在宋、元、明时期,谢姓在赣闽浙粤湘苏六省繁衍最盛,最终形成了今天典型的南方大姓。

《徐孝穆集笺注》六卷(陈徐陵撰、清朝吴兆宜注)记载了魏晋南北朝以来谢氏家族的十二大郡望:

汉晋以来,谢氏见于史册者以陈郡、会稽为盛,陈郡本支载在《陈国阳夏谢氏谱》,会稽山阴则亦难谱,仅就知者谱也。夷吾为山阴之始,盖山阴之祖。其后则有谭、赞、渊、厷、煚、承、崇、斐、秀等俱仕吴;端、风、奉、聘、輶、胜、沉、敷(隐)等俱仕晋,;达仕梁而歧、峤仕陈。两族以外可见者尚有:一曰南阳,则有宛与章陵,宛有景仕吴,章陵有该仕汉。二曰冯翊,盖北地扶风一族也,扶风有谢服,汉末为为将,改为射咸,其子孙则有坚、援仕蜀。三曰下邳则有安仕汉,四曰汝南则有甄、廉、季孝俱仕汉,五曰东郡则有弼仕汉,六曰彭城则有慈仕吴,七曰九江则有曼卿善毛诗仕汉,八曰庐江有奇仕魏,九曰牂牁则有暹仕汉,十曰敦煌则有艾仕前凉。

谢姓以郡望为堂号外,还有威怀、安晋、东山、宝树堂号。“威怀”和“安晋”的堂号出自东晋名臣谢安,谢安名望很高,才气超人。桓温梦想篡位,扣押谢安,要求他合作,谢安坚决不屈服。桓温失败后,皇上拜谢安为尚书仆射,淝水之战,谢安与其侄子谢玄以少用多,击溃苻坚大军,使晋朝转危为安。谢安的忠诚和威风使朝廷上下、外国邦联都敬佩他、怀念他、惧怕他。这就是“威怀”和“安晋”堂号的来历。

陈留堂

是谢姓最早发祥地,也就是现在河南省陈留县。

会稽堂

是谢姓在东晋时期的根所地,也是秦朝的郡名,包括江苏省东部和浙江省西部。

东山堂

东山位于浙江省上虞县之西南,在晋室谢安末出任征讨大都督前隐居所在地,山上尚有蔷薇洞、池屐池等遗迹。另在浙江临安之西,及江苏省江宁之北各有 一座东山,当谢安征讨玁狁建功后,曾在江宁之东山修建别邸,迄今江宁东山山顶仍有一寺庙古迹,寺中祀奉为谢安遗像。

宝树堂

晋朝孝武帝驾临谢安官邸,见其庭园中有 一株雄传大树,长得青翠茂盛,当时孝武帝指着大树对谢安言道:“此乃谢家之宝树。”谢氏以“宝树”为堂号,由来在此。《晋书·谢玄传》:“与从兄朗俱为叔父安所器重,安尝戒约子侄,因曰:子弟亦何豫人事而正欲使其佳?玄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后来唐代文人王勃撰《滕王阁序》,文中就有“非谢家之宝树”之句。

一、(謝)xiè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龙江,山西之太原,内蒙古之乌海,安徽之泾县,江西之金溪,广东之澄海,贵州之从江,云南之陇川、泸水、河口等地均有分布。汉、鲜、彝、傣、壮、白、蒙、满、水、瑶、苗、土、畲、藏、仫佬、仡佬、土家、布依、纳西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姜姓,炎帝之裔申伯以周宣王舅受封于谢,今兖州龚邱县谢城是也。后失爵,以国为氏。”《姓氏考略》注引《姓谱》亦云:“周宣王时,申伯作邑于谢,后为氏。”

2、《姓氏词典》注引《古今姓氏书辨证》云:“出自黄帝之后。任姓之别,为十族,谢其一也。谢以失国,子孙散之,以国为氏。”

3、或系直勒氏所改。《姓氏考略》据《旧唐书·文苑传》云:“谢偃之祖孝政,本姓直勒氏,改姓谢。”望出陈留、会稽。

4、后或改为“射”姓。郑樵注云:“谢服为鸿胪卿,后汉末出征,嫌其名姓不祥,乃改为射咸。”

5、土家族之谢姓,由夕姓音变而得。

6、藏族之谢姓,则出自“谢资”氏,本部族名,以部为氏,省改为“谢”。

7、土族之谢姓,出自孩如一孔。“孩”音变而为“谢”,遂以为氏。注(5)——(7)见《中国人的姓名》。汉代有谢弼,东武阳人;东晋有谢安、谢道蕴;南朝宋有谢灵运;清代有谢希逸。

二、(謝)

谢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72%,为中国人口最多50个姓之一。尤以广东、江西、四川、湖南等省多此姓,4省谢姓约占全国汉族谢姓人口45%。

谢姓起源:

1、系自姜姓。炎帝之裔申伯,以周宣王舅受封于谢(故城在今河南唐河南),后失爵,以国为氏。

2、唐弘文馆直学士谢偃,卫州人,本姓直勒,其祖孝敬仕北齐,改姓谢氏,见《旧唐书·文苑传》。

3、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今满族姓。

4、土族谢加氏后改为谢氏。

5、台湾土著、蒙古、土家、苗、彝、朝鲜、回、黎、侗、壮等民族均有此姓。

谢姓名人:

谢恩,春秋时鲁人。

郡望:会稽、陈留。

变化:北魏时赐龙骧将军谢懿为大野氏。

其他:

在日本侵占台湾时期,台湾土著曾被迫使用过日本姓平尾,1945年台湾光复后,奉命重新改姓谢。

历史名人

谢姓古代名人

谢夷吾東漢,東漢荊州刺史

谢瑀東漢,東漢御史中丞大夫

谢鲲晉朝,晉朝名士,亦是謝安之伯父

谢尚晉朝,晉朝名将,謝鯤之子,謝安從兄

谢安东晋,东晋名臣,淝水之戰運籌帷幄者

谢万名士,謝安之弟

谢玄东晋,东晋名将,淝水之戰前線作戰者,谢安的姪子

谢道韫才女,謝安姪女,謝奕之女,王羲之的兒媳,王凝之的妻子

谢琰名將,名將,謝安次子,孫恩之亂時殉國

谢灵运南朝,南朝文學家,謝玄之曾孫,著名文人

谢惠连南朝,南朝文學家,謝靈運之從弟

谢景仁東晉,東晉黃門侍郎,謝安侄孫

谢弘微南朝,南朝宋文帝時大臣,謝萬之曾孫,謝景仁從子也

谢庄南北朝,南北朝·宋文學家,謝弘微之子,謝靈運的族侄

谢朓名士,詩文清新,唐朝大詩人李白稱讚他「中間小謝又清發」

谢赫南朝,南朝齊、梁間畫家、繪畫理論家

谢罗公晉代,晉代道教人士,被視為神仙

谢翱南宋晚期元朝初期,名士,诗人。随文天祥抗元南下潮汕,宋亡后不仕

谢深甫南宋,南宋宰相

谢道清壽春郡夫人,宋理宗趙昀的皇后,謝深甫之孫女

谢迁明代,明代東閣大學士

谢映登瓦崗五虎將之一

谢叔和明朝,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谢姓近代名人

谢新达藝名豬哥亮,台灣藝人

谢晋钧清朝,清朝湖南提督,官拜一品

谢清高清朝,清朝旅行家,號稱中國的馬可波羅

谢焜彝香港書法家、詩人

谢觉哉大陸教育家、政治家

谢长廷前中華民國行政院長、民進黨主席

谢东闵中華民國第六任副總統

谢婉莹筆名冰心,中國著名作家

谢盛友1958年-,德國政治家

谢东荣泰源事件烈士

谢志伟前香港浸會大學校長,前行政立法兩局議員,澳門大學校董會主席

谢晋元抗日戰爭中的著名軍官

谢晋中國著名導演

谢铁骊中國著名導演

谢子长中國軍事家

谢杏芳中國著名女羽毛球運動員,前世界冠軍

谢坤山臺灣知名口足畫家

谢震廷臺灣著名華語流行音樂男歌手

谢贤香港演員

谢伏瞻曾任国家统计局局长、国务院研究室主任、河南省省长、省委书记等职,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

谢婉雯香港抗SARS而殉職的醫護人員

谢军中國大陸著名西洋棋棋手

谢震武臺灣著名律師兼任電視節目主持人

谢祖武臺灣男藝人

谢坤达臺灣男演員

谢佳见馬來西亞影帝、演員

谢娜中國女藝人

谢依霖台灣女藝人

谢天华香港藝人

谢安琪香港女歌手

谢耀美国芝加哥戏剧导演

谢霆锋香港藝人

谢子长陝北紅軍和蘇區創建人,中國工農紅軍傑出指揮員

谢石醒号“子丹”,1935年任国民党横峰弋阳县县长,放走方志敏之妻缪敏

谢有锡马来西亚画家,美术教育家,创办吉隆坡美术学院

郡望

《徐孝穆集笺注》六卷(陈徐陵撰、清朝吴兆宜注)记载了魏晋南北朝以来谢氏家族的十二大郡望:

汉晋以来,谢氏见于史册者以陈郡、会稽为盛,陈郡本支载在《陈国阳夏谢氏谱》,会稽山阴则亦难谱,仅就知者谱也。夷吾为山阴之始,盖山阴之祖。其后则有谭、赞、渊、厷、煚、承、崇、斐、秀等俱仕吴;端、风、奉、聘、輶、胜、沉、敷(隐)等俱仕晋,;达仕梁而歧、峤仕陈。两族以外可见者尚有:一曰南阳,则有宛与章陵,宛有景仕吴,章陵有该仕汉。二曰冯翊,盖北地扶风一族也,扶风有谢服,汉末为为将,改为射咸,其子孙则有坚、援仕蜀。三曰下邳则有安仕汉,四曰汝南则有甄、廉、季孝俱仕汉,五曰东郡则有弼仕汉,六曰彭城则有慈仕吴,七曰九江则有曼卿善毛诗仕汉,八曰庐江有奇仕魏,九曰牂牁则有暹仕汉,十曰敦煌则有艾仕前凉。

谢姓以郡望为堂号外,还有威怀、安晋、东山、宝树堂号。“威怀”和“安晋”的堂号出自东晋名臣谢安,谢安名望很高,才气超人。桓温梦想篡位,扣押谢安,要求他合作,谢安坚决不屈服。桓温失败后,皇上拜谢安为尚书仆射,淝水之战,谢安与其侄子谢玄以少用多,击溃苻坚大军,使晋朝转危为安。谢安的忠诚和威风使朝廷上下、外国邦联都敬佩他、怀念他、惧怕他。这就是“威怀”和“安晋”堂号的来历。

陈留堂

是谢姓最早发祥地,也就是现在河南省陈留县。

会稽堂

是谢姓在东晋时期的根所地,也是秦朝的郡名,包括江苏省东部和浙江省西部。

东山堂

东山位于浙江省上虞县之西南,在晋室谢安末出任征讨大都督前隐居所在地,山上尚有蔷薇洞、池屐池等遗迹。另在浙江临安之西,及江苏省江宁之北各有 一座东山,当谢安征讨玁狁建功后,曾在江宁之东山修建别邸,迄今江宁东山山顶仍有一寺庙古迹,寺中祀奉为谢安遗像。

宝树堂

晋朝孝武帝驾临谢安官邸,见其庭园中有 一株雄传大树,长得青翠茂盛,当时孝武帝指着大树对谢安言道:“此乃谢家之宝树。”谢氏以“宝树”为堂号,由来在此。《晋书·谢玄传》:“与从兄朗俱为叔父安所器重,安尝戒约子侄,因曰:子弟亦何豫人事而正欲使其佳?玄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后来唐代文人王勃撰《滕王阁序》,文中就有“非谢家之宝树”之句。

一、(謝)xiè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龙江,山西之太原,内蒙古之乌海,安徽之泾县,江西之金溪,广东之澄海,贵州之从江,云南之陇川、泸水、河口等地均有分布。汉、鲜、彝、傣、壮、白、蒙、满、水、瑶、苗、土、畲、藏、仫佬、仡佬、土家、布依、纳西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姜姓,炎帝之裔申伯以周宣王舅受封于谢,今兖州龚邱县谢城是也。后失爵,以国为氏。”《姓氏考略》注引《姓谱》亦云:“周宣王时,申伯作邑于谢,后为氏。”

2、《姓氏词典》注引《古今姓氏书辨证》云:“出自黄帝之后。任姓之别,为十族,谢其一也。谢以失国,子孙散之,以国为氏。”

3、或系直勒氏所改。《姓氏考略》据《旧唐书·文苑传》云:“谢偃之祖孝政,本姓直勒氏,改姓谢。”望出陈留、会稽。

4、后或改为“射”姓。郑樵注云:“谢服为鸿胪卿,后汉末出征,嫌其名姓不祥,乃改为射咸。”

5、土家族之谢姓,由夕姓音变而得。

6、藏族之谢姓,则出自“谢资”氏,本部族名,以部为氏,省改为“谢”。

7、土族之谢姓,出自孩如一孔。“孩”音变而为“谢”,遂以为氏。注(5)——(7)见《中国人的姓名》。汉代有谢弼,东武阳人;东晋有谢安、谢道蕴;南朝宋有谢灵运;清代有谢希逸。

二、(謝)

谢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72%,为中国人口最多50个姓之一。尤以广东、江西、四川、湖南等省多此姓,4省谢姓约占全国汉族谢姓人口45%。

谢姓起源:

1、系自姜姓。炎帝之裔申伯,以周宣王舅受封于谢(故城在今河南唐河南),后失爵,以国为氏。

2、唐弘文馆直学士谢偃,卫州人,本姓直勒,其祖孝敬仕北齐,改姓谢氏,见《旧唐书·文苑传》。

3、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今满族姓。

4、土族谢加氏后改为谢氏。

5、台湾土著、蒙古、土家、苗、彝、朝鲜、回、黎、侗、壮等民族均有此姓。

谢姓名人:

谢恩,春秋时鲁人。

郡望:会稽、陈留。

变化:北魏时赐龙骧将军谢懿为大野氏。

其他:

在日本侵占台湾时期,台湾土著曾被迫使用过日本姓平尾,1945年台湾光复后,奉命重新改姓谢。

姓氏源流

一、(謝)xiè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龙江,山西之太原,内蒙古之乌海,安徽之泾县,江西之金溪,广东之澄海,贵州之从江,云南之陇川、泸水、河口等地均有分布。汉、鲜、彝、傣、壮、白、蒙、满、水、瑶、苗、土、畲、藏、仫佬、仡佬、土家、布依、纳西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姜姓,炎帝之裔申伯以周宣王舅受封于谢,今兖州龚邱县谢城是也。后失爵,以国为氏。”《姓氏考略》注引《姓谱》亦云:“周宣王时,申伯作邑于谢,后为氏。”

2、《姓氏词典》注引《古今姓氏书辨证》云:“出自黄帝之后。任姓之别,为十族,谢其一也。谢以失国,子孙散之,以国为氏。”

3、或系直勒氏所改。《姓氏考略》据《旧唐书·文苑传》云:“谢偃之祖孝政,本姓直勒氏,改姓谢。”望出陈留、会稽。

4、后或改为“射”姓。郑樵注云:“谢服为鸿胪卿,后汉末出征,嫌其名姓不祥,乃改为射咸。”

5、土家族之谢姓,由夕姓音变而得。

6、藏族之谢姓,则出自“谢资”氏,本部族名,以部为氏,省改为“谢”。

7、土族之谢姓,出自孩如一孔。“孩”音变而为“谢”,遂以为氏。注(5)——(7)见《中国人的姓名》。汉代有谢弼,东武阳人;东晋有谢安、谢道蕴;南朝宋有谢灵运;清代有谢希逸。

二、(謝)

谢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72%,为中国人口最多50个姓之一。尤以广东、江西、四川、湖南等省多此姓,4省谢姓约占全国汉族谢姓人口45%。

谢姓起源:

1、系自姜姓。炎帝之裔申伯,以周宣王舅受封于谢(故城在今河南唐河南),后失爵,以国为氏。

2、唐弘文馆直学士谢偃,卫州人,本姓直勒,其祖孝敬仕北齐,改姓谢氏,见《旧唐书·文苑传》。

3、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今满族姓。

4、土族谢加氏后改为谢氏。

5、台湾土著、蒙古、土家、苗、彝、朝鲜、回、黎、侗、壮等民族均有此姓。

谢姓名人:

谢恩,春秋时鲁人。

郡望:会稽、陈留。

变化:北魏时赐龙骧将军谢懿为大野氏。

其他:

在日本侵占台湾时期,台湾土著曾被迫使用过日本姓平尾,1945年台湾光复后,奉命重新改姓谢。

堂号

《徐孝穆集笺注》六卷(陈徐陵撰、清朝吴兆宜注)记载了魏晋南北朝以来谢氏家族的十二大郡望:

汉晋以来,谢氏见于史册者以陈郡、会稽为盛,陈郡本支载在《陈国阳夏谢氏谱》,会稽山阴则亦难谱,仅就知者谱也。夷吾为山阴之始,盖山阴之祖。其后则有谭、赞、渊、厷、煚、承、崇、斐、秀等俱仕吴;端、风、奉、聘、輶、胜、沉、敷(隐)等俱仕晋,;达仕梁而歧、峤仕陈。两族以外可见者尚有:一曰南阳,则有宛与章陵,宛有景仕吴,章陵有该仕汉。二曰冯翊,盖北地扶风一族也,扶风有谢服,汉末为为将,改为射咸,其子孙则有坚、援仕蜀。三曰下邳则有安仕汉,四曰汝南则有甄、廉、季孝俱仕汉,五曰东郡则有弼仕汉,六曰彭城则有慈仕吴,七曰九江则有曼卿善毛诗仕汉,八曰庐江有奇仕魏,九曰牂牁则有暹仕汉,十曰敦煌则有艾仕前凉。

谢姓以郡望为堂号外,还有威怀、安晋、东山、宝树堂号。“威怀”和“安晋”的堂号出自东晋名臣谢安,谢安名望很高,才气超人。桓温梦想篡位,扣押谢安,要求他合作,谢安坚决不屈服。桓温失败后,皇上拜谢安为尚书仆射,淝水之战,谢安与其侄子谢玄以少用多,击溃苻坚大军,使晋朝转危为安。谢安的忠诚和威风使朝廷上下、外国邦联都敬佩他、怀念他、惧怕他。这就是“威怀”和“安晋”堂号的来历。

陈留堂

是谢姓最早发祥地,也就是现在河南省陈留县。

会稽堂

是谢姓在东晋时期的根所地,也是秦朝的郡名,包括江苏省东部和浙江省西部。

东山堂

东山位于浙江省上虞县之西南,在晋室谢安末出任征讨大都督前隐居所在地,山上尚有蔷薇洞、池屐池等遗迹。另在浙江临安之西,及江苏省江宁之北各有 一座东山,当谢安征讨玁狁建功后,曾在江宁之东山修建别邸,迄今江宁东山山顶仍有一寺庙古迹,寺中祀奉为谢安遗像。

宝树堂

晋朝孝武帝驾临谢安官邸,见其庭园中有 一株雄传大树,长得青翠茂盛,当时孝武帝指着大树对谢安言道:“此乃谢家之宝树。”谢氏以“宝树”为堂号,由来在此。《晋书·谢玄传》:“与从兄朗俱为叔父安所器重,安尝戒约子侄,因曰:子弟亦何豫人事而正欲使其佳?玄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后来唐代文人王勃撰《滕王阁序》,文中就有“非谢家之宝树”之句。

一、(謝)xiè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龙江,山西之太原,内蒙古之乌海,安徽之泾县,江西之金溪,广东之澄海,贵州之从江,云南之陇川、泸水、河口等地均有分布。汉、鲜、彝、傣、壮、白、蒙、满、水、瑶、苗、土、畲、藏、仫佬、仡佬、土家、布依、纳西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姜姓,炎帝之裔申伯以周宣王舅受封于谢,今兖州龚邱县谢城是也。后失爵,以国为氏。”《姓氏考略》注引《姓谱》亦云:“周宣王时,申伯作邑于谢,后为氏。”

2、《姓氏词典》注引《古今姓氏书辨证》云:“出自黄帝之后。任姓之别,为十族,谢其一也。谢以失国,子孙散之,以国为氏。”

3、或系直勒氏所改。《姓氏考略》据《旧唐书·文苑传》云:“谢偃之祖孝政,本姓直勒氏,改姓谢。”望出陈留、会稽。

4、后或改为“射”姓。郑樵注云:“谢服为鸿胪卿,后汉末出征,嫌其名姓不祥,乃改为射咸。”

5、土家族之谢姓,由夕姓音变而得。

6、藏族之谢姓,则出自“谢资”氏,本部族名,以部为氏,省改为“谢”。

7、土族之谢姓,出自孩如一孔。“孩”音变而为“谢”,遂以为氏。注(5)——(7)见《中国人的姓名》。汉代有谢弼,东武阳人;东晋有谢安、谢道蕴;南朝宋有谢灵运;清代有谢希逸。

二、(謝)

谢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72%,为中国人口最多50个姓之一。尤以广东、江西、四川、湖南等省多此姓,4省谢姓约占全国汉族谢姓人口45%。

谢姓起源:

1、系自姜姓。炎帝之裔申伯,以周宣王舅受封于谢(故城在今河南唐河南),后失爵,以国为氏。

2、唐弘文馆直学士谢偃,卫州人,本姓直勒,其祖孝敬仕北齐,改姓谢氏,见《旧唐书·文苑传》。

3、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今满族姓。

4、土族谢加氏后改为谢氏。

5、台湾土著、蒙古、土家、苗、彝、朝鲜、回、黎、侗、壮等民族均有此姓。

谢姓名人:

谢恩,春秋时鲁人。

郡望:会稽、陈留。

变化:北魏时赐龙骧将军谢懿为大野氏。

其他:

在日本侵占台湾时期,台湾土著曾被迫使用过日本姓平尾,1945年台湾光复后,奉命重新改姓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