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àn,sǎn ]
读音:sàn,sǎn
拼音:san,san
简繁:散
五笔:AETY
五行:金
部外:暂无
五笔:AETY
笔画:12画
吉凶:吉
仓颉:TBOK
结构:左右
郑码:EAQM
四角:48240
区位:4102
统一码:6563
异体字:㪚,?,?,?,?,?,?,?
英汉互译:scatter,disperse,break up
笔顺:横、竖、竖、横、竖、横折钩、横、横、撇、横、撇、捺
笔顺演示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
最新 | 1063 | 2018年 | 无 | 2014年 | 无 |
2013年 | 无 | 2007年 | 无 | 2006年 | 无 |
1995年 | 无 | 1987年 | 无 | 1982年 | 无 |
明朝 | 无 | 元朝 | 无 | 宋朝 | 无 |
北宋 | 无 |
内容来源于:www.wxgyjj.com
早在汤尧时,散宜氏就已已在史书中有记载:汤尧为取得散宜氏的支持,娶散宜氏之女为妻,可见散宜氏在当时的社会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商末,周国的领袖周文王有四友,其中一位就是散宜氏后裔散宜生。周以前,散宜是复姓,随着姓氏演变,散宜简化为散姓,因此散姓皆尊散宜生为始祖。后散国衰亡,后世子孙以国名为姓。
据王国维考证,周朝散国即在散关一带,嘉陵江有一支上源发源于大散岭。这一带是周朝散国的封疆,大散岭故而得名。在这里,秦岭山势有所中断,与自甘肃西来的陇山之间形成了一条隘道。古人利用这条隧道,开通了连结巴蜀与关中的陈仓道。周代流传下来的一件青铜器散氏盘上的铭文记载:周厉王时期,矢国侵扰散国的城邑,被散国打败后,便用田地向散国赔偿。赔偿的田地有两块,一块是眉田,另一块是井邑田。然后以新划分的疆界画了土地分界图,由矢国送给散国保存,作为割地的依据。另外,在一国向另一国表示降服时,常以奉献地图为标志。据资料所载各地还形成献图制度,在整个中国古代影响都很大,并且以后历代皆沿用之,逐渐发展为定期呈献及闰年献图制,成为使用于我国封建时期地图档案收集制度。
今散氏后人多集中在山西长治,湖北襄阳,谷城,南漳,宜城,十堰市房县一带。其中,以襄阳市襄城区欧庙镇为最多,且历史最为悠久。
襄阳散姓,指的是襄城区和襄阳市内散姓,主要集中在欧庙镇的散湾和散洲,襄城区散家园三地,附近的村庄也有不少的散姓人。
经过散氏后人考证,十堰市房县散姓在明末清初时期由襄阳市襄城区欧庙镇散洲村迁入,已在房县境内繁衍传宗15-17代,重修了家谱。
南漳、宜城散姓基本上都是由襄阳迁入,历史都不是很长,且人口都不算多。
谷城散姓迁入地,目前还在考证中,人口不少,且历史不短。
一、散sǎ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山东之东平,山西之长治,湖北之武汉,武昌县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郑樵注云:“文王四友有散宜生。”其后或“以名(字)为氏”,遂有散氏、散宜氏。“今江都有此姓。”《中国姓氏大全》、《姓氏词典》音sàn。金代有散达;元代有散竹解;明代有散惟德,江阴县丞。
二、散
散姓分布:北京、湖北武汉、襄阳、山西等地均有此姓。
散姓起源:
1、周文王时四友之一散宜生之后。
2、西夏人姓。
3、清时蒙古人姓。
散姓名人:
散八昌,宋时西番使臣,奉使西夏国。
郡望:江夏。
变化:一作〔〕。
一、散sǎ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山东之东平,山西之长治,湖北之武汉,武昌县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郑樵注云:“文王四友有散宜生。”其后或“以名(字)为氏”,遂有散氏、散宜氏。“今江都有此姓。”《中国姓氏大全》、《姓氏词典》音sàn。金代有散达;元代有散竹解;明代有散惟德,江阴县丞。
二、散
散姓分布:北京、湖北武汉、襄阳、山西等地均有此姓。
散姓起源:
1、周文王时四友之一散宜生之后。
2、西夏人姓。
3、清时蒙古人姓。
散姓名人:
散八昌,宋时西番使臣,奉使西夏国。
郡望:江夏。
变化:一作〔〕。
其他姓氏
[ 散 ]字的同音字 - [ san,san ]
[ 散 ]的同部首字 - [ 攵 ]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