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扬学习网 -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首页 > 百家姓

[ páng ]

读音:páng

拼音:pang

简繁:逄

五笔:TAHP

五行:火

部外:暂无

五笔:TAHP

笔画:9画

吉凶:暂无

仓颉:YHEQ

结构:半包围

郑码:RSMW

四角:37305

区位:6944

统一码:9004

异体字:

英汉互译:a surname

笔顺:撇、横撇/横钩、捺、横、撇折、竖、点、横折折撇、捺

笔顺演示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380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4721987年1982年456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296

内容来源于:www.wxgyjj.com

起源

逄姓主要源自:姜姓。

逄姓源出:

逄姓起源一

出自姜姓,上古炎帝的后裔,以国名为氏。炎帝后裔名叫陵,商初受封于逄(今山东省临朐县石门山),建立了逄国。世称逄伯陵。到了西周武王的时候,逄国灭亡,改其地为齐,改封给姜太公,逄国的后人以原来的国名作为姓氏,成为逄氏。

逄姓起源二

起源于夏朝,是有名的弓箭手逄蒙的后代。唐代的学者颜师古说,逄姓的起源和逢姓相同,都是逄蒙的后代。夏朝的时候,有一个出名的弓箭手叫逄蒙,曾经拜后羿为师。他的后代也随着他姓逄,称为逄氏。

逄姓起源三

起源于春秋时期,春秋时的齐国君主有车左官名逄丑父,他的后代也称逄氏。成为逄氏的又一支。在逄丑父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因古代“逄”、“逢”、“蓬”三字通假,因称逄氏、逢氏、蓬氏,后来还有转为庞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逄姓在大陆和台湾都被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山东青岛胶南,逄姓族人分布较多。

逄姓在青岛胶南市分布比较多。胶南就有几个村以逄为村名如 逄家台后,逄家桃园,下村等,这其中皆以明初朱元璋扫北时期带过来的西南人口为主,大部分家世族谱最上方供的皆为逄义员。

今吉林省的长春市,江西省的鹰潭市,山东省的福山区、栖霞市、黄县、龙口市、安丘县、胶县,天津市,等地,均有逄氏族人分布。如今,逄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山东、广西为多,此二省之逄姓约占全国汉族逄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二。

谯国郡:亦称谯国、谯郡。东汉朝建安年间(公元196~220年),将沛郡分出一部分设置了谯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亳州),仍隶属豫州刺史部所辖之沛郡,其时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之间的一带地区。三国时期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的灵璧县、蒙城县、太和县、鹿邑县、永城县间一带地区。

北海郡:汉朝时期景帝中元二年(癸巳,公元前148年)分齐郡置郡,治所在北海(一说营陵,今山东昌乐),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潍坊、烟台一带地区。隋、唐两朝的北海郡即青州,治益都,其时辖地在今潍坊等一带地区。

计复堂:越王勾践从吴国回来,想报亡国之仇。大夫逄同建议说:“吴国现在德少功多,必定很骄傲。我们要是想灭吴雪耻,必须结交齐国,放弃楚国,跟邻近的国家友好,表面上对吴国友好。这样一来,吴国必然麻痹大意,我们利用它这个弱点,才能灭亡它。”勾践采用了逄同的计策,果然恢复了越国的强盛,灭亡了吴国。

北海堂:以望立堂。

谯郡堂:以望立堂,亦称谯国堂。

一、páng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山东之平度、昌乐、龙口,山西之太原、大同,甘肃之徽县,辽宁之清原,云南之马关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中文大字典》引《集韵》亦收载。《姓氏考略》注云:“字本作‘逢’,后世分逢、逄为二字。”其据《隶变》注“逄”云:“商诸侯逢伯陵之后,望出北海。(按:《左传》有逢伯陵、逢丑父,东汉有逢萌、逢丝,《庄子》‘羿、逢蒙不能睥睨’,皆作逢迎之‘逢’。)后之言姓者皆作‘逄’。石刻有故博士赵傅逢府君神道逢童之碑,其篆文皆从‘夆’,颜师古匡谬正俗云:‘逢姓者,盖出於逢蒙之后,读当如其本字。更无别音。据此则书作‘逄’、读若‘庞’者,非是。”余谓:姓氏之出并无至理可言,即使讹谬,亦为所出之因,重要的是:今天的的确确有“逄”姓,且音“庞”,这是事实。岂能因颜师古说过“盖出逢蒙之后,读当如其本字,更无别音”而断言“书作‘逄’,读若‘庞’者。”非是!周代有逄同;汉代有逄安;宋代有逄纯熙。

二、

逄姓分布:台湾、北京、山东高密、莱阳、即墨等地均有此姓。

逄姓起源:

1、字本作逢,后世分逢、逄为二字。

2、羿之家众有逄蒙,见《孟子》。故夏时已有逄氏。

逄姓名人:

逄萌,汉时北海都昌人,亭长。

郡望:谯郡。

历史名人

逄姓古代名人

逄丑父春秋,据《春秋谷梁传》和《左传》记载:鲁国的季孙行父秃,晋国大将郤克眇,卫国的孙良夫跛,曹国公子首偻,他们于公元前590年冬十月,同时被齐国邀请去做客。当他们到齐国后,每人都由齐国派使的侍者,季孙行父由齐国的秃顶侍者招待,郤克由齐国的独眼侍奉,孙良夫由齐国的踮瘸者陪同,曹公子由齐国的佝偻侍伴,齐国国君齐顷公之母肖太后同叔子在高处观看笑而讥之,客人非常不高兴的回国。晋国大将郤克认为这是齐国有意侮辱诸国,也是他本人的奇耻大辱,为雪此恨,次年(公元前589年),联合鲁、卫、曹三国军队,集战车八百乘,步兵六万,战于鞍(北马鞍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齐晋鞍之战”。经过一场鏖战,“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齐顷公乘坐的战车被树干绊住,骖乘逄丑父与齐君换装易位,晋国大将韩厥赶至,行臣礼,逄丑父“令”齐君去华泉取饮,齐顷公借机而逃。

逄滑春秋,一作逢滑,逄丑父曾孙,春秋时期陈国大夫。前494年,吴人攻入楚国,招陈怀公去会见,陈怀公拿不定主意亲谁远谁。《左传·哀公元年》载:“吴之入楚也,使召陈怀公。怀公朝国人而问焉,曰:‘欲与楚者右,欲与吴者左。陈人从田,无田从党。’逢滑当公而进,曰:‘臣闻国之兴也以福,其亡也以祸。今吴未有福,楚未有祸。楚未可弃,吴未可从。而晋,盟主也,若以晋辞吴,若何?’公曰:‘国胜君亡,非祸而何?’对曰:‘国之有是多矣,何必不复。小国犹复,况大国乎?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楚虽无德,亦不艾杀其民。吴日敝于兵,暴骨如莽,而未见德焉。天其或者正训楚也!祸之适吴,其何日之有?’陈侯从之。”于是陈怀公接受了逢滑的建议没有追随吴王阖闾。“国之兴也,视民如伤;其亡也,以民为土芥。”这是《哀公元年》的主题

逄同春秋,一作逢同,逢滑之孙,《吴越春秋》作扶同,越国五大夫之一。句践九年(前488)正月,越王句践急欲报仇雪耻,与五大夫共商治国大计。逢同献远交近攻之计。《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载:“勾践自会稽归七年,拊循其士民,欲用以报吴。大夫逢同谏曰:‘国新流亡,今乃复殷给,缮饰备利,吴必惧,惧则难必至。且鸷鸟之击也,必匿其形。今天吴兵加齐、晋,怨深于楚、越,名高天下,实害周室,德少而功多,必淫自矜。为越计,莫若结齐,亲楚,附晋,以厚吴。吴之志广,必轻战。是我连其权,三国伐之,越承其憋,可克也。’勾践曰:‘善。’”逢氏计复堂号即源于此。《吴越春秋·句践归国外传》有传

逄安东汉,大司马。

逄萌汉朝,字子康,一为子庆,汉北海郡都昌县(今山东省昌邑市)人。家境贫困,曾任亭长。县尉路过驿亭,逄萌候迎拜谒,感慨不已,喟然叹曰:“大丈夫岂能为他人服役!”遂去长安就学,研读《春秋》。在长安时闻听王莽杀其子王宁,逄萌对友人说:“三纲绝矣,不去,祸将及人。”于是悬冠于长安东郭城门,回归故里,携家渡海到辽东居住。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东汉光武帝即位后,逄萌又从辽东来到崂山,隐居在不其山(今崂山之铁骑山)下,讲学授业,“养志修道,人皆化其德”。汉明帝曾屡次下诏征其出仕,逄萌佯作疯狂拒之,后以寿终。明代即墨文人周如锦有诗赞曰:“逄萌悯三纲,举世无枉足。辽东不可留,崂山栖黄鹄。”因其一生不畏权贵,正义爱国,高风亮节,人人尊崇,《后汉书》有传。逄萌墓碑:位于昌乐县河头乡古城村南,1594年(明万历甲午)建,后明崇祯、清康熙、光绪时三度重修。是纪念汉代隐士逄萌的石碑。碑高122米,宽0655米。碑阳四周有线刻回形纹银边,中刻楷体大字“汉隐士逄萌墓”,右刻中楷碑文4行,记述建碑和重修年代及住持人。1985年夏,河头乡政府又立“汉隐士逄萌墓道碑”于该碑之右。

逄纪东汉末年,袁绍谋士。

逄行珪隋朝,撰《玄机内事》。

逄汝霖宋朝,宋大中祥符年间洪州判官。

逄荣明朝,万历年间贵州指挥使。

郡望

谯国郡:亦称谯国、谯郡。东汉朝建安年间(公元196~220年),将沛郡分出一部分设置了谯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亳州),仍隶属豫州刺史部所辖之沛郡,其时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之间的一带地区。三国时期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的灵璧县、蒙城县、太和县、鹿邑县、永城县间一带地区。

北海郡:汉朝时期景帝中元二年(癸巳,公元前148年)分齐郡置郡,治所在北海(一说营陵,今山东昌乐),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潍坊、烟台一带地区。隋、唐两朝的北海郡即青州,治益都,其时辖地在今潍坊等一带地区。

计复堂:越王勾践从吴国回来,想报亡国之仇。大夫逄同建议说:“吴国现在德少功多,必定很骄傲。我们要是想灭吴雪耻,必须结交齐国,放弃楚国,跟邻近的国家友好,表面上对吴国友好。这样一来,吴国必然麻痹大意,我们利用它这个弱点,才能灭亡它。”勾践采用了逄同的计策,果然恢复了越国的强盛,灭亡了吴国。

北海堂:以望立堂。

谯郡堂:以望立堂,亦称谯国堂。

一、páng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山东之平度、昌乐、龙口,山西之太原、大同,甘肃之徽县,辽宁之清原,云南之马关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中文大字典》引《集韵》亦收载。《姓氏考略》注云:“字本作‘逢’,后世分逢、逄为二字。”其据《隶变》注“逄”云:“商诸侯逢伯陵之后,望出北海。(按:《左传》有逢伯陵、逢丑父,东汉有逢萌、逢丝,《庄子》‘羿、逢蒙不能睥睨’,皆作逢迎之‘逢’。)后之言姓者皆作‘逄’。石刻有故博士赵傅逢府君神道逢童之碑,其篆文皆从‘夆’,颜师古匡谬正俗云:‘逢姓者,盖出於逢蒙之后,读当如其本字。更无别音。据此则书作‘逄’、读若‘庞’者,非是。”余谓:姓氏之出并无至理可言,即使讹谬,亦为所出之因,重要的是:今天的的确确有“逄”姓,且音“庞”,这是事实。岂能因颜师古说过“盖出逢蒙之后,读当如其本字,更无别音”而断言“书作‘逄’,读若‘庞’者。”非是!周代有逄同;汉代有逄安;宋代有逄纯熙。

二、

逄姓分布:台湾、北京、山东高密、莱阳、即墨等地均有此姓。

逄姓起源:

1、字本作逢,后世分逢、逄为二字。

2、羿之家众有逄蒙,见《孟子》。故夏时已有逄氏。

逄姓名人:

逄萌,汉时北海都昌人,亭长。

郡望:谯郡。

姓氏源流

一、páng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山东之平度、昌乐、龙口,山西之太原、大同,甘肃之徽县,辽宁之清原,云南之马关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中文大字典》引《集韵》亦收载。《姓氏考略》注云:“字本作‘逢’,后世分逢、逄为二字。”其据《隶变》注“逄”云:“商诸侯逢伯陵之后,望出北海。(按:《左传》有逢伯陵、逢丑父,东汉有逢萌、逢丝,《庄子》‘羿、逢蒙不能睥睨’,皆作逢迎之‘逢’。)后之言姓者皆作‘逄’。石刻有故博士赵傅逢府君神道逢童之碑,其篆文皆从‘夆’,颜师古匡谬正俗云:‘逢姓者,盖出於逢蒙之后,读当如其本字。更无别音。据此则书作‘逄’、读若‘庞’者,非是。”余谓:姓氏之出并无至理可言,即使讹谬,亦为所出之因,重要的是:今天的的确确有“逄”姓,且音“庞”,这是事实。岂能因颜师古说过“盖出逢蒙之后,读当如其本字,更无别音”而断言“书作‘逄’,读若‘庞’者。”非是!周代有逄同;汉代有逄安;宋代有逄纯熙。

二、

逄姓分布:台湾、北京、山东高密、莱阳、即墨等地均有此姓。

逄姓起源:

1、字本作逢,后世分逢、逄为二字。

2、羿之家众有逄蒙,见《孟子》。故夏时已有逄氏。

逄姓名人:

逄萌,汉时北海都昌人,亭长。

郡望:谯郡。

堂号

谯国郡:亦称谯国、谯郡。东汉朝建安年间(公元196~220年),将沛郡分出一部分设置了谯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亳州),仍隶属豫州刺史部所辖之沛郡,其时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之间的一带地区。三国时期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的灵璧县、蒙城县、太和县、鹿邑县、永城县间一带地区。

北海郡:汉朝时期景帝中元二年(癸巳,公元前148年)分齐郡置郡,治所在北海(一说营陵,今山东昌乐),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潍坊、烟台一带地区。隋、唐两朝的北海郡即青州,治益都,其时辖地在今潍坊等一带地区。

计复堂:越王勾践从吴国回来,想报亡国之仇。大夫逄同建议说:“吴国现在德少功多,必定很骄傲。我们要是想灭吴雪耻,必须结交齐国,放弃楚国,跟邻近的国家友好,表面上对吴国友好。这样一来,吴国必然麻痹大意,我们利用它这个弱点,才能灭亡它。”勾践采用了逄同的计策,果然恢复了越国的强盛,灭亡了吴国。

北海堂:以望立堂。

谯郡堂:以望立堂,亦称谯国堂。

一、páng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山东之平度、昌乐、龙口,山西之太原、大同,甘肃之徽县,辽宁之清原,云南之马关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中文大字典》引《集韵》亦收载。《姓氏考略》注云:“字本作‘逢’,后世分逢、逄为二字。”其据《隶变》注“逄”云:“商诸侯逢伯陵之后,望出北海。(按:《左传》有逢伯陵、逢丑父,东汉有逢萌、逢丝,《庄子》‘羿、逢蒙不能睥睨’,皆作逢迎之‘逢’。)后之言姓者皆作‘逄’。石刻有故博士赵傅逢府君神道逢童之碑,其篆文皆从‘夆’,颜师古匡谬正俗云:‘逢姓者,盖出於逢蒙之后,读当如其本字。更无别音。据此则书作‘逄’、读若‘庞’者,非是。”余谓:姓氏之出并无至理可言,即使讹谬,亦为所出之因,重要的是:今天的的确确有“逄”姓,且音“庞”,这是事实。岂能因颜师古说过“盖出逢蒙之后,读当如其本字,更无别音”而断言“书作‘逄’,读若‘庞’者。”非是!周代有逄同;汉代有逄安;宋代有逄纯熙。

二、

逄姓分布:台湾、北京、山东高密、莱阳、即墨等地均有此姓。

逄姓起源:

1、字本作逢,后世分逢、逄为二字。

2、羿之家众有逄蒙,见《孟子》。故夏时已有逄氏。

逄姓名人:

逄萌,汉时北海都昌人,亭长。

郡望:谯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