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扬学习网 -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首页 > 百家姓

[ nán,nàn ]

读音:nán,nàn

拼音:nan,nan

简繁:難

五笔:CWYG

五行:暂无

部外:暂无

五笔:CWYG

笔画:10画

吉凶:暂无

仓颉:EOG

结构:左右

郑码:XSNI

四角:70415

区位:3649

统一码:96BE

异体字:難,?,?,?,?,?,?,?

英汉互译:difficult,arduous,hard,unable

笔顺:横撇/横钩、点、撇、竖、点、横、横、横、竖、横

笔顺演示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1879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内容来源于:www.wxgyjj.com

起源

单一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古鲜卑族吐难氏部族,属于以部族名称为氏。南北朝时期,北魏王朝中有鲜卑族吐难氏,亦称土难氏,为鲜卑拓拔部中的一个小部落。古鲜卑语“吐难”,原为“吐难”,是古人对一种禽类动物的称呼,本书考证其即为今天的鸵鸟。由于古鲜卑族该部族人崇尚该鸟,便把部族名称起为“吐难”,并将该鸟作为自己部族的图腾,后成为姓氏,简笔为“吐难”或“土难”。北魏政权入主中原并迁都洛阳后,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的汉化改革政策实施中,吐难氏部族民众分改为汉字单姓难氏、山氏。其中的难氏一族后来随鲜卑族北迁至东北地区,其居住的松花江当时也曾一度改名为“难江”。随后,这些难氏的鲜卑族继续向北迁徙到了现在的朝鲜半岛。

1997年,在河南省的焦作市武陟县曾出土了一通南北朝时期的古石碑,碑文记载了一个古代鲜卑族官员的事迹,他的名字就叫作“难楼”,其后裔子孙在武陟一带生息繁衍。今武陟县有四个难氏小村,村民男女老少全姓“难”。

可叹的是,由于我国民政部门和当地户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对历史文化知识了解和掌握得非常浅薄,许多人甚至根本就不了解中华民族的姓氏渊源历史,因此竟然认为这个难氏是由于笔误所造成的,不具有姓氏和人口统计意义,因而,在多次人口普查过程中皆将难氏这个姓氏群体归类于字讹、笔误等的“别姓”之中。后来,韩国政府的文化署听说了这个消息后,异常惊喜,马上组织了一个“寻根访问团”来到中国进行考察核实。“难氏”,在许多源出鲜卑民族的韩国人看来,就是自己的血缘姓氏根源。如今,生息在我国河南省的难氏族人,皆被今韩国人认定为先祖一脉。

另外,在今台湾省亦有一支“难波”氏,是日据时代形成的倭夷化姓氏,源起倭奴国平安时代(日本上古史的最后一个历史时期,公元794~1192年)的田使首家族,日语为なんば,是日寇侵占台湾省之后进行文化侵略造成的可叹遗痕。如今,难波氏族人中有自行简改为单姓难氏者。

难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源出古鲜卑民族土难氏部落,今已改为汉字单姓难氏、山氏等,以河南为郡望,主要分布在今河南省的洛阳市、焦作市武陟县一带。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下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一带。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一直延续至今。

河南堂:以望立堂。

一、(難)ná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太原、晋城、长治等地有分布。《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姓氏考略》亦收,其据《汉书·乌桓传》云:“汉灵帝时有乌桓大人难楼,是乌桓难氏。”汉代有难栖;唐代有难泥。

二、(難)

难姓起源:

1、匈奴人姓。汉有义卢侯难氏(氏音支),匈奴人,见《史记·匈奴传》。

2、汉灵帝时东胡乌桓大人难楼,见《汉书·乌桓传》。

3、百济人姓,见《姓苑》。

难姓名人:

难从党,北魏时出镇河东。

郡望:百济,见《集韵》。

历史名人

难姓古代名人

难楼東漢末年,上谷郡乌桓(烏丸)族的酋長。

郡望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下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一带。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一直延续至今。

河南堂:以望立堂。

一、(難)ná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太原、晋城、长治等地有分布。《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姓氏考略》亦收,其据《汉书·乌桓传》云:“汉灵帝时有乌桓大人难楼,是乌桓难氏。”汉代有难栖;唐代有难泥。

二、(難)

难姓起源:

1、匈奴人姓。汉有义卢侯难氏(氏音支),匈奴人,见《史记·匈奴传》。

2、汉灵帝时东胡乌桓大人难楼,见《汉书·乌桓传》。

3、百济人姓,见《姓苑》。

难姓名人:

难从党,北魏时出镇河东。

郡望:百济,见《集韵》。

姓氏源流

一、(難)ná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太原、晋城、长治等地有分布。《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姓氏考略》亦收,其据《汉书·乌桓传》云:“汉灵帝时有乌桓大人难楼,是乌桓难氏。”汉代有难栖;唐代有难泥。

二、(難)

难姓起源:

1、匈奴人姓。汉有义卢侯难氏(氏音支),匈奴人,见《史记·匈奴传》。

2、汉灵帝时东胡乌桓大人难楼,见《汉书·乌桓传》。

3、百济人姓,见《姓苑》。

难姓名人:

难从党,北魏时出镇河东。

郡望:百济,见《集韵》。

堂号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下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一带。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一直延续至今。

河南堂:以望立堂。

一、(難)ná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太原、晋城、长治等地有分布。《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姓氏考略》亦收,其据《汉书·乌桓传》云:“汉灵帝时有乌桓大人难楼,是乌桓难氏。”汉代有难栖;唐代有难泥。

二、(難)

难姓起源:

1、匈奴人姓。汉有义卢侯难氏(氏音支),匈奴人,见《史记·匈奴传》。

2、汉灵帝时东胡乌桓大人难楼,见《汉书·乌桓传》。

3、百济人姓,见《姓苑》。

难姓名人:

难从党,北魏时出镇河东。

郡望:百济,见《集韵》。

[ 难 ]字的同音字 - [ nan,nan ]

[ 难 ]的同部首字 - [ 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