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扬学习网 -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首页 > 百家姓

[ huán,hái ]

读音:huán,hái

拼音:huan,hai

简繁:還

五笔:GIPI

五行:暂无

部外:暂无

五笔:GIPI

笔画:7画

吉凶:吉

仓颉:YMF

结构:半包围

郑码:GIW

四角:31309

区位:2725

统一码:8FD8

异体字:還,?,?,?,?

英汉互译:still,yet,also,besides

笔顺:横、撇、竖、点、点、横折折撇、捺

笔顺演示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956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内容来源于:www.wxgyjj.com

起源

还姓主要源自:姬姓、子姓、芈姓。

还姓还姓起源一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还途之官,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据典籍《周礼·冬官考工记》的记载,有环涂之官。“环涂”,亦称“还途”、“轘途”,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环城之道。督管和守护环城之道的官员,即称“环涂之官”,在史籍中亦称其为“还途之官”、“轘途之官”。

还途(环涂、轘途)之官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还氏、环氏、轘氏,读音作xuán(ㄒㄩㄢˊ)。

还姓还姓起源二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环人官位,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在西周初期,王朝设置有“环人”之官,为军制,主要负责掌管阵前勇士,类似于后世的督战官。据典籍《周礼·夏官》的记载:“环人掌致师,察军匿,环四方之敌,巡邦国,搏谍贼,讼敌国,扬军旅。[注]巡察内外,若环之相循不穷。致师,谓犯敌以诱其出。军慝,谓敌怀诈潜入我师也。四方有兵戎之故,则环绕而巡之。”在春秋时期,“环人”与“还人”在官制中通义,因此又称为“还人”。另外,在西周的秋官之属中,亦有还人(环人)之官,负责掌管迎送邦国宾客之护卫军队。后来在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政权中,也设置有“司还中士”,职正二命(品),位高权重,职能与周朝的“还人”相仿。

还人、司还中士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还氏、环氏,读音作huán(ㄏㄨㄢˊ)。

还姓还姓起源三

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战国时期宋国王族后裔,属于避难改姓为氏。据文献记载,周武王姬发灭殷商王朝之后,赐封商纣王之子武庚于邶(今河南汤阴),以管理殷商遗民。周武王病逝后,周成王姬诵即位,武庚反叛,周公姬旦用了三年时间予以征灭。周成王后以商帝乙之元子微子启封于宋(今河南商丘),管理殷商遗民,敬为周之宾。宋国传三十二世,历七百五十四年,在周赧王姬延二十九年(宋君子偃四十三年,田齐湣王田地十六年,楚顷襄王熊横十三年,韩釐王韩咎十年,公元前286年)被齐、魏、楚三国联合灭之,三分其地。亡国之后,在宋国王族后裔子孙中有改以“还”为姓氏者,以期复国,世代相传至今,史称还氏正宗。

子姓还氏族人大多尊奉微子启为得姓始祖,其姓氏读音作huán(ㄏㄨㄢˊ)。

还姓还姓起源四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王族后裔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该支还氏出自还水。还水,又称“环水”,古河流名称。据史籍《山海经》记载:“泰山环水出焉。”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散文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明确指出:“环水出泰山,东流注于海。”还水,就是中天门右边中溪山东侧的溪水,从泰山之阳流出,向南流去,流经泰山南两庙之间,又与汶水汇流。

春秋时期,鲁国有大夫被任命在还水之边,专门负责掌管上、中、下三庙,在古代帝王封禅泰山时还要予以接待。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称还氏、或环氏,读音作huán(ㄏㄨㄢˊ)。

还姓还姓起源五

源于芈姓,出自战国时期楚国思想家还渊,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史记·田敬仲世家》记载:“环渊之徒七十六人。[注]楚人孟子传云:环渊著书上下篇。”在典籍《五音集韵》中也记载:“古有楚贤者环渊,后有环齐,撰要略一部。”还渊,芈姓熊氏,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楚国思想家,一作环渊、娟还、娟环、便娟,又称娟子、涓子。还渊专学黄老道德之术,与詹何齐名。稷下,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学术中心,设在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稷门附近,故称稷下。始建立于田齐桓公田午(公元前400~前356年)之时,经过齐威王田因齐,至齐宣王田辟疆时最盛。还渊曾在稷下讲学,并整理了老子(李聃、李耳)语录,成《道德经》上下篇,对保存道家的原始思想资料作出了贡献。在史籍《汉书·艺文志》中著录有《蜎子》十三篇,可惜早已亡佚。

还渊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还氏、环氏、娟氏,读音作huán(ㄏㄨㄢˊ)。

还姓还姓起源六

源于地名,出自隋朝时期古环州、凉州,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据典籍《韵会》记载:“古朔方鸣沙之地,隋置还州,以大河还曲名焉。”鸣沙,指隋朝时期的鸣沙县,即灵武郡治北还州(今甘肃灵武),后因黄河九曲其间,改称环州,字义相通。到了唐朝时期,又在其南部设有还州,后称南环州(今甘肃环县),在典籍《韵会》记载:“广南化外,唐开生獠,置还州。”不论是北环州,还是南环州,其地住民中皆有以地名为姓氏者,称还氏、环氏,读音作huán(ㄏㄨㄢˊ)。另外,在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爆发的“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开始。唐王朝的河西地区驻军因优秀将帅和驻防兵力内调平叛,致使边镇空虚。吐蕃部族趁虚而入,至唐广德二年(公元764年),沙州、凉州及河西、陇右诸地尽陷于吐蕃。

吐蕃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一个古老民族,属古羌族的后裔。公元七世纪初,吐蕃部族的第三十二世首领松赞干布统一了吐蕃各部落,他在加强王权的同时,遣使向唐朝求婚,唐太宗以文成公主许之,双方和好。松赞干布逝世后,唐、蕃双方关系趋于紧张,规模化战争时有发生。沙、凉二州及河西、陇右诸地凉州陷入吐蕃后,由于战争频仍,人民流离失所,不堪其苦,人民渴望唐军收复失地。后来,随着形势的发展,河西、陇右地区已不是战争的主要战场,情况才有所好转。直到唐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张议潮领导的沙州起义收复了河西诸州,凉州重又回归唐朝,结束了吐蕃占有诸州近一个世纪的局面。张议潮收复河西地区后,唐王朝任张议潮为河西节度使。张议潮逝世后,由其后代继任,一直到唐王朝灭亡。在此期间,凉州及河西一带一直维持着较为安定的局面。

在张议潮的后裔子孙中,以及沙、凉二州的住民中,皆有改为还氏者,以纪念河西地区还归大唐王朝,世代相传至今,读音作huán(ㄏㄨㄢˊ)。

还姓还姓起源七

源于职业,出自战国时期工匠还工,属于以职业称谓为氏。战国时期,在宋、魏、陈、楚等江淮一带的诸侯国里,“还”是“缳”的通假字,指的是“㯂”,又称“缳”、“楦”,是一种纺织工具,专门用来槌击麻、蒲草、茒草、树皮等纤维物体,使其至软并纤维分离,用以纺纱。实际上,“缳”就是手工纺织工序中将浸泡后的含纤维原料进行槌击的木槌。作此工序的匠人,被称作“缳工”,或“还工”,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职业为姓氏者,称还氏、缳氏、楦氏等,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还氏的姓氏读音作huàn(ㄏㄨㄢˋ)。

还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湾省则没有,多以泰山、河西、盐渎为郡望,今江苏省的盐城、连云港、兴化多有还氏族人分布。

泰山郡:西汉高祖七年(辛丑,公元前200年)设泰山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泰安县一带。东汉朝时期有个博县,在西晋朝时期移郡后,辖地在今山东省费县西南部一带。唐朝时期为乾封县。宋朝时期改乾封为奉符,即今山东泰安。大金国天会十四年(丙辰,公元1136年)改置泰安军,后改为州。清朝雍正时期(公元1723~1735年)有泰安府,东平、肥城等县均属此府。民国时期废府为县。“泰安”,是从“泰山安则四海皆安”一语中来,取意国泰民安。泰安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五千多年前便形成了繁荣的大汶口文化。

河西郡:最早的河西郡是战国末期魏国所设,其境约在今日山西、陕西一带。汉朝时期所说河西郡是指河西四郡,即今甘肃的酒泉、张掖、敦煌、武威,是西汉武帝拓边后于汉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秋季所设置的。北魏时期设置的河西郡故治在今山西省临汾地区。唐朝时期设置的河西郡,其时辖地在今云南省蒙自县、山西省汾阳县一带地区。

盐渎:即今江苏省盐城市。盐城是苏北沿海地区开发较早的邑地之一,迄今已有两千一百余年的历史。西汉元狩四年(壬戌,公元前119年)因当地产、贩食盐而置县,名“盐渎”。东晋义熙七年(辛亥,公元411年),晋安帝改盐渎为盐城。唐朝末期,盐城一度为吴王杨行密所据,隶属于楚州。明、清两朝均属淮安府。辛亥革命之后民国政府废道府,盐城直属江苏省。民国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年)10月,八路军和新四军在盐城会师,成立了盐城县抗日民主政府。1949年5月成立苏北盐城行政区专员公署。1983年3月,国务院批准设立盐城市。

泰山堂:以望立堂。

河西堂:以望立堂。

盐渎堂:以望立堂。

一、(還)huá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上海之松江,安徽之泾县,山西之太原、临汾,陕西之韩城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续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并注其源:

1、其引《路史》云:“微子后。宋乐大心(食)采桐门,为还氏。”此当系出子姓。

2、“一云:萧大夫还无社之后。”萧,国名,春秋时为宋之附庸。

3、“或曰:即儇氏,黄帝之后。”此当出自祁姓。

二、(還)xuán

罕见姓氏。《辞海》有载;《姓氏考略》亦收并注其源:

1、其注引《路史》云:“微子后。宋乐大心食采桐门,为还氏。”此当系出子姓。又云:“萧大夫还无社之后。”萧,春秋宋附庸之国,其地在今江苏萧县。

3、又云:“或曰即儇氏,黄帝之后。望出彭城。”一音huán,为现行姓氏。宋有还祖。

三、(還)

还姓分布:安徽淮南、江苏武进、上海嘉定、山东新泰、浙江嘉善等地均有此姓。

还姓起源:

1、春秋时宋微子之裔,公子衎食采于萧(故城在今江苏萧县),萧大夫还无社之后有还氏,见《姓源》。

2、春秋时卫大夫还成之后,见《姓苑》。

郡望:彭城。

四、(還)

还姓起源:即儇氏。古儇、嬛、澴字通用,黄帝之子得姓者12人,其一为嬛氏,故还氏音Xuán,

历史名人

郡望

泰山郡:西汉高祖七年(辛丑,公元前200年)设泰山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泰安县一带。东汉朝时期有个博县,在西晋朝时期移郡后,辖地在今山东省费县西南部一带。唐朝时期为乾封县。宋朝时期改乾封为奉符,即今山东泰安。大金国天会十四年(丙辰,公元1136年)改置泰安军,后改为州。清朝雍正时期(公元1723~1735年)有泰安府,东平、肥城等县均属此府。民国时期废府为县。“泰安”,是从“泰山安则四海皆安”一语中来,取意国泰民安。泰安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五千多年前便形成了繁荣的大汶口文化。

河西郡:最早的河西郡是战国末期魏国所设,其境约在今日山西、陕西一带。汉朝时期所说河西郡是指河西四郡,即今甘肃的酒泉、张掖、敦煌、武威,是西汉武帝拓边后于汉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秋季所设置的。北魏时期设置的河西郡故治在今山西省临汾地区。唐朝时期设置的河西郡,其时辖地在今云南省蒙自县、山西省汾阳县一带地区。

盐渎:即今江苏省盐城市。盐城是苏北沿海地区开发较早的邑地之一,迄今已有两千一百余年的历史。西汉元狩四年(壬戌,公元前119年)因当地产、贩食盐而置县,名“盐渎”。东晋义熙七年(辛亥,公元411年),晋安帝改盐渎为盐城。唐朝末期,盐城一度为吴王杨行密所据,隶属于楚州。明、清两朝均属淮安府。辛亥革命之后民国政府废道府,盐城直属江苏省。民国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年)10月,八路军和新四军在盐城会师,成立了盐城县抗日民主政府。1949年5月成立苏北盐城行政区专员公署。1983年3月,国务院批准设立盐城市。

泰山堂:以望立堂。

河西堂:以望立堂。

盐渎堂:以望立堂。

一、(還)huá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上海之松江,安徽之泾县,山西之太原、临汾,陕西之韩城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续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并注其源:

1、其引《路史》云:“微子后。宋乐大心(食)采桐门,为还氏。”此当系出子姓。

2、“一云:萧大夫还无社之后。”萧,国名,春秋时为宋之附庸。

3、“或曰:即儇氏,黄帝之后。”此当出自祁姓。

二、(還)xuán

罕见姓氏。《辞海》有载;《姓氏考略》亦收并注其源:

1、其注引《路史》云:“微子后。宋乐大心食采桐门,为还氏。”此当系出子姓。又云:“萧大夫还无社之后。”萧,春秋宋附庸之国,其地在今江苏萧县。

3、又云:“或曰即儇氏,黄帝之后。望出彭城。”一音huán,为现行姓氏。宋有还祖。

三、(還)

还姓分布:安徽淮南、江苏武进、上海嘉定、山东新泰、浙江嘉善等地均有此姓。

还姓起源:

1、春秋时宋微子之裔,公子衎食采于萧(故城在今江苏萧县),萧大夫还无社之后有还氏,见《姓源》。

2、春秋时卫大夫还成之后,见《姓苑》。

郡望:彭城。

四、(還)

还姓起源:即儇氏。古儇、嬛、澴字通用,黄帝之子得姓者12人,其一为嬛氏,故还氏音Xuán,

姓氏源流

一、(還)huá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上海之松江,安徽之泾县,山西之太原、临汾,陕西之韩城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续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并注其源:

1、其引《路史》云:“微子后。宋乐大心(食)采桐门,为还氏。”此当系出子姓。

2、“一云:萧大夫还无社之后。”萧,国名,春秋时为宋之附庸。

3、“或曰:即儇氏,黄帝之后。”此当出自祁姓。

二、(還)xuán

罕见姓氏。《辞海》有载;《姓氏考略》亦收并注其源:

1、其注引《路史》云:“微子后。宋乐大心食采桐门,为还氏。”此当系出子姓。又云:“萧大夫还无社之后。”萧,春秋宋附庸之国,其地在今江苏萧县。

3、又云:“或曰即儇氏,黄帝之后。望出彭城。”一音huán,为现行姓氏。宋有还祖。

三、(還)

还姓分布:安徽淮南、江苏武进、上海嘉定、山东新泰、浙江嘉善等地均有此姓。

还姓起源:

1、春秋时宋微子之裔,公子衎食采于萧(故城在今江苏萧县),萧大夫还无社之后有还氏,见《姓源》。

2、春秋时卫大夫还成之后,见《姓苑》。

郡望:彭城。

四、(還)

还姓起源:即儇氏。古儇、嬛、澴字通用,黄帝之子得姓者12人,其一为嬛氏,故还氏音Xuán,

堂号

泰山郡:西汉高祖七年(辛丑,公元前200年)设泰山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泰安县一带。东汉朝时期有个博县,在西晋朝时期移郡后,辖地在今山东省费县西南部一带。唐朝时期为乾封县。宋朝时期改乾封为奉符,即今山东泰安。大金国天会十四年(丙辰,公元1136年)改置泰安军,后改为州。清朝雍正时期(公元1723~1735年)有泰安府,东平、肥城等县均属此府。民国时期废府为县。“泰安”,是从“泰山安则四海皆安”一语中来,取意国泰民安。泰安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五千多年前便形成了繁荣的大汶口文化。

河西郡:最早的河西郡是战国末期魏国所设,其境约在今日山西、陕西一带。汉朝时期所说河西郡是指河西四郡,即今甘肃的酒泉、张掖、敦煌、武威,是西汉武帝拓边后于汉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秋季所设置的。北魏时期设置的河西郡故治在今山西省临汾地区。唐朝时期设置的河西郡,其时辖地在今云南省蒙自县、山西省汾阳县一带地区。

盐渎:即今江苏省盐城市。盐城是苏北沿海地区开发较早的邑地之一,迄今已有两千一百余年的历史。西汉元狩四年(壬戌,公元前119年)因当地产、贩食盐而置县,名“盐渎”。东晋义熙七年(辛亥,公元411年),晋安帝改盐渎为盐城。唐朝末期,盐城一度为吴王杨行密所据,隶属于楚州。明、清两朝均属淮安府。辛亥革命之后民国政府废道府,盐城直属江苏省。民国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年)10月,八路军和新四军在盐城会师,成立了盐城县抗日民主政府。1949年5月成立苏北盐城行政区专员公署。1983年3月,国务院批准设立盐城市。

泰山堂:以望立堂。

河西堂:以望立堂。

盐渎堂:以望立堂。

一、(還)huá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上海之松江,安徽之泾县,山西之太原、临汾,陕西之韩城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续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并注其源:

1、其引《路史》云:“微子后。宋乐大心(食)采桐门,为还氏。”此当系出子姓。

2、“一云:萧大夫还无社之后。”萧,国名,春秋时为宋之附庸。

3、“或曰:即儇氏,黄帝之后。”此当出自祁姓。

二、(還)xuán

罕见姓氏。《辞海》有载;《姓氏考略》亦收并注其源:

1、其注引《路史》云:“微子后。宋乐大心食采桐门,为还氏。”此当系出子姓。又云:“萧大夫还无社之后。”萧,春秋宋附庸之国,其地在今江苏萧县。

3、又云:“或曰即儇氏,黄帝之后。望出彭城。”一音huán,为现行姓氏。宋有还祖。

三、(還)

还姓分布:安徽淮南、江苏武进、上海嘉定、山东新泰、浙江嘉善等地均有此姓。

还姓起源:

1、春秋时宋微子之裔,公子衎食采于萧(故城在今江苏萧县),萧大夫还无社之后有还氏,见《姓源》。

2、春秋时卫大夫还成之后,见《姓苑》。

郡望:彭城。

四、(還)

还姓起源:即儇氏。古儇、嬛、澴字通用,黄帝之子得姓者12人,其一为嬛氏,故还氏音Xuán,

[ 还 ]字的同音字 - [ huan,ha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