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扬学习网 -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首页 > 百家姓

[ wán ]

读音:wán

拼音:wan

简繁:完

五笔:PFQB

五行:土

部外:暂无

五笔:PFQB

笔画:7画

吉凶:吉

仓颉:JMMU

结构:上下

郑码:WDBR

四角:30212

区位:4574

统一码:5B8C

异体字:院,寬

英汉互译:complete,finish,settle,whole

笔顺:点、点、横撇/横钩、横、横、撇、竖弯钩

笔顺演示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644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内容来源于:www.wxgyjj.com

起源

完姓主要源自:子姓。

完姓完姓起源一

源于子姓,出自西周时期宋国开国君主者微子启,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据史籍《希姓录·十四寒》记载:“完氏,微子之后。”微子,名子启,后世为了避汉景帝刘启之名讳,改称“子开”,朝歌人(今河南淇县),微子启的原封地在微(今山西潞城),爵为子爵,所以被尊称为“微子”。微子启是商王帝乙之长子,纣王的庶兄。他曾多次亲谏纣王,见“纣终不可谏”,便问谋于太师箕子、少师比干。箕子认为“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微子认为有理,便远离纣王回到自己的封国微,后来微子又迁到今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西北部一带临湖山地,所以那一带也称作“微”,其山改称微山,其湖改称微山湖。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微子持祭器造于武王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矛、膝行而前,向周武王说明自己远离纣王的原因。周武王很受感动,乃“亲释其缚,复其位如故”,仍为上卿士。约在周成王姬诵三年(公元前1100年)左右,周公姬旦在平灭了纣王之子武庚禄父的叛乱之后,以周成王姬诵之命封微子启立国于宋地(今河南商丘),负责管理殷商王朝的遗民。微子启遂成为宋国国君、始祖。微子启寿终之后,葬于今山东微山湖中间的微山岛西北部高岗上。至圣先师孔子称微子(宋国始君)、箕子(朝鲜国始君)与比干(殷商终君)为“世之三仁”。微子墓前有古碑四通,主碑上有汉朝名相匡衡所书的“殷微子墓”四字,碑额为“仁参箕比”。“箕”指箕子,“比”指比干。微子启为官屡屡谏正,为君持仁以恒,为政贤能,为殷民所爱戴,所以被后世之人称作“完仁之君”。

“完”,在古代是“恒久”之意,读音为胡官切。故尔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称号为姓氏者,称完氏,为十分古老的姓氏之一,正确读音作huán(ㄏㄨㄢˊ)。

完姓完姓起源二

源于女真族,出自金国时期古女真族完颜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完颜氏,满语为Wanggiya Hala,以部为氏,为满洲镶黄旗之核心。完颜氏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称白号之姓(贵族之姓),源于唐朝末期女真族“通用三十姓”之一,金太祖完颜旻(完颜·阿骨打)击败大辽国创建金国后,为金朝国姓,后来金国灭了北宋王朝。完颜氏分宗室和非宗室两支,即明朝时期称谓的“王甲部”。完颜氏世居完颜(今黑龙江哈尔滨阿什河流域)、讷图(今辽宁沈阳)、喀拉沁(今内蒙古喀拉沁旗)、英额(今辽宁通化)、佛阿拉(苏克素浒河支流加哈河与首里口河之间三角形河谷平原的台地上)、新京(今吉林长春)等地。在金国灭亡之后,皇族完颜氏主要聚居在中国南、北两个不同地方。当时跟随皇帝左右的宗室,大部分集中在南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不肯南下的宗室,仍集居于上应京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经历了元、明、清、民国至今近八百年的沧桑变化,几乎全部被汉族、满族、蒙古族、锡伯族、达斡尔族所同化。后所冠汉字单姓甚多,有完氏、汪氏、王氏、鄢氏、张氏、颜氏、赵氏、顾氏、瀛氏、魁氏等。此外,在蒙古族、锡伯族、达斡尔族中也有完颜氏,皆为金国人在元朝时期加入元籍者,亦有称汉字单姓完氏者,同宗同源。

满族、蒙古族、锡伯族、达斡尔族之完氏,正确读音为huáng(ㄏㄨㄤˊ),为“完”的古读音,即雨方切,亦即“皇”之音,以念先祖完颜旻(完颜·阿骨打)创金国之王的功绩,后世有省音为wáng(ㄨㄤˊ)者。

完姓完姓起源三

源于回族,出自金国时期古女真族完颜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回民完氏,据文物《重修朝真寺碑阴题名》记载:“‘完’,源出完颜氏,金人裔也。金大定年间,禁女真人勿得混汉姓,故去完而为颜氏,惟在曲阜不敢与兖国之姓,特称完氏。”

该支回族完氏实际上就是宋、金时期女真族人的后裔,祖上曾经是金国的王族贵胄,因此沿用“完颜氏”为自己的姓氏,后避讳先贤颜回之圣称,省改为汉字单姓完氏,与第二个渊源一致,但其姓氏的正确读音作huáng(ㄏㄨㄤˊ),取“完”的古读音,即胡光切,亦即“皇”之音,以念先祖完颜旻(完颜·阿骨打)为金国之皇的功德。

完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六百四十九位,以洛阳、桓州、恭州为郡望。

今云南省的昆明市波罗村,河南省的洛阳市、鹿邑县、平顶山市汝州市,甘肃省的泾川县,江苏省的镇江市、睢宁市、扬州市,山东省的曲阜市、微山湖市,重庆市的万州区等地,浙江省衢州 地区,均有完氏族人分布。

洛阳:亦称洛阳郡。战国时期秦国的秦襄王置洛阳县,该县以在洛水之阳而名,属于三川郡。西汉时期为河南郡治。东汉时期建为都城。三国的曹魏及后来的西晋、北魏、五代后唐皆建都于此,南北朝时期东魏置郡,故城辖地在今河南省洛阳市白马寺东汉水北岸。隋、唐两朝,洛阳故城辖地达今韩国汉城市以西九公里处,大周王朝的武则天曾以洛阳为都城达十四年。由于新莽、唐朝、五代后粱、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金国也都以洛阳为陪都,故而多称洛阳为“六朝古都”。

桓州:桓州城是金国西北边境的军事重镇,城址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俗名四郎城。金国为了抗击蒙古军南下,在北部边境地带挖掘了壕堑,派兵沿壕筑堡屯守,并在沿线设置了三处招讨司,即东北路招讨司、西北路招讨司、西南路招讨司。这些招讨司设置在金太宗完颜晟即位后的天会年间(公元1123~1134年)。《金史·耶律怀义传》记载他于天会初年任西南路招讨使,金国天会十年(壬子,公元1132年)改任西路招讨使,说明至少在公元1132年时就已有了西北路招讨司。西北路招讨司所在地桓州城,为金代兴筑,以其地为汉朝乌桓族世居之地,所以命名为桓州。桓洲所在地为滦河上游,为辽代皇帝夏“捺钵”的地方。滦河发源于今河北沽源县境,河水发源的山辽代称为炭山,炭山北面称为凉陉,为避暑胜地。滦河上游为自南向北流,流经今正蓝旗政府所在地附近折向东流,河床两岸为广阔的冲积平川,金世宗仿效辽代皇帝的“四时捺钵”,选定滦河上游的平川为夏“捺钵”地点,原名为局里浒东,由于河岸的川地上盛产金莲花,便将这一带川地更名为金莲川。金莲花在夏秋时节盛开,花色金黄,娇艳诱人,金世宗尤其喜爱,说是“莲者连也,取其金枝玉叶相连之义”。现今这一带仍生队着这种著名的野花,成片地覆盖在夏秋季节的河旁绿色草原上,别有一番情趣。西北路招讨司最先设在燕子城,为皇帝常在此设宴和赐赏各部族而得名,为宴赐的意思,后改设抚州,城址在今河北张北县境。金世宗多次来到金莲川避暑,并筑有景明宫、扬武殿等宫殿。金世宗大定年间(公元1161~1189年)移刺子敬考虑到皇带的安全,西北路招讨司又在皇帘行宫范围的内侧,便请求将西北路招讨司北迁至壕堑附近,以便护卫皇帝的夏“接钵”。于是金世宗使命西北路招讨使斜里虎北迁至壕堑附近,在金莲川上兴筑起桓州城,军额为威远军节度使,西北路招讨司移至桓州城,成为金国在西北边境的一处军事重镇。移刺子敬于金国大定二十二年(壬辰,公元1172年)致仕退休,故筑桓州城当应在金国大定二十二年(壬寅,公元1182年)以前,金国大定二年(壬午,公元1162年)以后的这段时间里。金章宗明昌三年(壬子,公元1192年)改桓州为刺史州,在旧桓州之北约十五公里另筑新桓州,即今正蓝旗四郎城。金国设置的招讨司,除了管领其界内壕堑沿线的防守外,而且是管领当地少数族的政权机关。它有着固定的辖区,既要管领其辖区内的女真族猛安谋克村寨,又要管领境内的契丹、奚、渤海、汪古等部族,甚至负责与边境以外的部族交往。在各部族地区设置部族、群牧三级政权,设置部族节度使、详稳、么胡、司吏、习尼昆、挞马等官吏。部族节度使为部族最高长官,下设详稳等官职,通常各部族立为一扎,每设详稳为最高长扎,此以下分设若干么胡。因此称各部族为纵人,由各部族人组成的军队通称为规军。西北路招讨司境内的契丹族人口较多,因此有些时候用规人来代表契丹人。西北路招讨司下属的扎,已查明有苏漠(速木)典扎、胡都(胡睹)、霞马(辖木)、失鲁(石垒)扎等。纸字原来是契丹大字,后来混入汉字内使用,一般人都渎音为纠,也有人读作右的,出土文物上又写作风,多了一“人”旁。金国正隆五年(庚辰,公元1160年)西北路招讨司的译史撒八抗海陵王征调各地兵卒征宋,杀死了西北路招讨使,取出讨司库藏兵甲造反,遗八在战争中死去,由窝斡继立为都元帅,又自立为帝,改元天正,率众与金兵抗争,辗转于临州、泰州、济州、韩州一带,并曾攻下过意州,直到金国大定二年(壬午,公元1162年)兵败身亡,这一次反金战争才被平息。桓州城址(四郎城)平面呈方形,城墙用土夯筑,残高五米,南北向,东西长约一千零五十二米,南北宽约一千一百三十六米,城外例加筑有马面,而马面间距离约六十米,现有东、西两城,并加筑有瓮城。城内东北角筑有子城,长宽各约二百九十米。中部及西南隅,有大型建筑台基。城内主重街道遗迹,可大致辨认出来。金世宗从金国大定十二年(壬辰,公元1172年)开始,每年或隔年到金川避暑,以仿效辽代皇帝的夏“捺钵”大多是在农历4、5月从中都出发,农历8、9月返回中都,往返时间四~五个月。金世宗在金莲川的主要活动是狩猎和宴赐各部族首领。金大定二十五年(乙巳,公元1185年)赵秉文赋有“金莲”诗一首,诗云:“一望金至五色中,离宫风月满云龙;向来蒸苫香销尽,何许蔷薇露染浓。秋水明边罗袜步,夕阳低处紫金容;长阳猎罢回天丈,万烛煌煌下翠峰。”描述了金世宗在金莲川狩猎的情况早出晚归邀游于秀丽的景色中。金世宗到金莲川的更重要活动是宴赐各部族首领,当时蒙古部已经倔起,用宴赐方式羁磨各部族首领,并在燕子城、羊城、狗烁等处开设榷利用“按钵”之名,巡边耀武,安抚北边部族,以巩固边防,才是他真正的意图。所以在章宗时,北边战事频繁,皇帝也没有闲情逸致去坐夏打围,取消了到金莲川的夏“捺钵”。只能在中都附近搞起象征性的“捺钵”。凉陉上的离宫别墅也随之而荒废。

恭州:亦称巴郡、楚州、渝州,即重庆。距今二~三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末期,已有人类生活在重庆地区。公元前十一世纪商周时期,巴人以重庆为首府,建立了巴国。后秦灭巴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巴郡为其一。极盛时期巴国疆域以原重庆市为行政中心,管辖川东、陕南、鄂西、湘西北和黔北等区域。自秦汉以来的历朝历代,这一区域多数时期为一个统一的行政辖区,其行政中心设在原重庆市。重庆古称江州,以后又称巴郡、楚州、渝州、恭州。南北朝时,巴郡改为楚州。隋朝开皇元年(辛丑,公元581年)隋文帝因重庆地区有渝江(长江支流从江津到巫山的五百七十二公里重庆段,包括嘉陵江、乌江、綦江、大宁河、涪江等各支流沿线),遂改楚州为渝州,重庆始简称“渝”。宋朝淳熙十六年(己酉,公元1189年),宋光宗先封恭王,后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由此得名,距今已有八百余年。清朝光绪十七年(辛卯,公元1891年)重庆成为中国最早对外开埠的内陆通商口岸。民国十八年(己巳,公元1929年)重庆正式建市。民国二十六~三十五年(公元1937~1946年),日寇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国民政府移驻重庆,重庆成为中华民国战时陪都,是当时全国抗日战争和反法西斯的最高指挥部,中国大后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故重庆又有“三都之地”之称。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后,重庆仍为直辖市。新中国建立初期,重庆作为中共中央西南局和西南军政委员会驻地,是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中央直辖市。1954年西南大区撤销后改为四川省辖市。1983年率先成为全国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实行计划单列,赋予省级经济管理权限。1992年辟为沿江开放城市。1996年9月中央批准重庆代管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1997年3月14日,经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批准,重庆正式成为中国第四个直辖市。

洛阳堂:以望立堂。

桓州堂:以望立堂,亦称四郎堂。

恭州堂:以望立堂,亦称巴郡堂、楚州堂、渝州堂、重庆堂,这是今江苏省镇江市完氏宗祠的堂号。

一、huán

《姓氏词典》收载并注此音。其注云:

1、“源于子姓。宋微子后有完氏。”(据《路史》)(2)系改姓。“本桓魋之后,改姓完。”

二、

完姓分布:山东曲阜、江苏武进、上海嘉定、安徽淮南、浙江诸暨、云南东川、台湾、北京、河北等地均有此姓。

完姓起源:

1、宋桓公之孙桓魋之后改姓完,见《路史》。

2、完颜氏之后均改姓颜氏,唯山东曲阜之完颜氏改姓完氏。

3、楚大夫屈完之后。

完姓名人:

完彦文,明时陕西咸阳人,洪武中任河南南丰县丞。

变化:亦作院、。

历史名人

郡望

洛阳:亦称洛阳郡。战国时期秦国的秦襄王置洛阳县,该县以在洛水之阳而名,属于三川郡。西汉时期为河南郡治。东汉时期建为都城。三国的曹魏及后来的西晋、北魏、五代后唐皆建都于此,南北朝时期东魏置郡,故城辖地在今河南省洛阳市白马寺东汉水北岸。隋、唐两朝,洛阳故城辖地达今韩国汉城市以西九公里处,大周王朝的武则天曾以洛阳为都城达十四年。由于新莽、唐朝、五代后粱、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金国也都以洛阳为陪都,故而多称洛阳为“六朝古都”。

桓州:桓州城是金国西北边境的军事重镇,城址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俗名四郎城。金国为了抗击蒙古军南下,在北部边境地带挖掘了壕堑,派兵沿壕筑堡屯守,并在沿线设置了三处招讨司,即东北路招讨司、西北路招讨司、西南路招讨司。这些招讨司设置在金太宗完颜晟即位后的天会年间(公元1123~1134年)。《金史·耶律怀义传》记载他于天会初年任西南路招讨使,金国天会十年(壬子,公元1132年)改任西路招讨使,说明至少在公元1132年时就已有了西北路招讨司。西北路招讨司所在地桓州城,为金代兴筑,以其地为汉朝乌桓族世居之地,所以命名为桓州。桓洲所在地为滦河上游,为辽代皇帝夏“捺钵”的地方。滦河发源于今河北沽源县境,河水发源的山辽代称为炭山,炭山北面称为凉陉,为避暑胜地。滦河上游为自南向北流,流经今正蓝旗政府所在地附近折向东流,河床两岸为广阔的冲积平川,金世宗仿效辽代皇帝的“四时捺钵”,选定滦河上游的平川为夏“捺钵”地点,原名为局里浒东,由于河岸的川地上盛产金莲花,便将这一带川地更名为金莲川。金莲花在夏秋时节盛开,花色金黄,娇艳诱人,金世宗尤其喜爱,说是“莲者连也,取其金枝玉叶相连之义”。现今这一带仍生队着这种著名的野花,成片地覆盖在夏秋季节的河旁绿色草原上,别有一番情趣。西北路招讨司最先设在燕子城,为皇帝常在此设宴和赐赏各部族而得名,为宴赐的意思,后改设抚州,城址在今河北张北县境。金世宗多次来到金莲川避暑,并筑有景明宫、扬武殿等宫殿。金世宗大定年间(公元1161~1189年)移刺子敬考虑到皇带的安全,西北路招讨司又在皇帘行宫范围的内侧,便请求将西北路招讨司北迁至壕堑附近,以便护卫皇帝的夏“接钵”。于是金世宗使命西北路招讨使斜里虎北迁至壕堑附近,在金莲川上兴筑起桓州城,军额为威远军节度使,西北路招讨司移至桓州城,成为金国在西北边境的一处军事重镇。移刺子敬于金国大定二十二年(壬辰,公元1172年)致仕退休,故筑桓州城当应在金国大定二十二年(壬寅,公元1182年)以前,金国大定二年(壬午,公元1162年)以后的这段时间里。金章宗明昌三年(壬子,公元1192年)改桓州为刺史州,在旧桓州之北约十五公里另筑新桓州,即今正蓝旗四郎城。金国设置的招讨司,除了管领其界内壕堑沿线的防守外,而且是管领当地少数族的政权机关。它有着固定的辖区,既要管领其辖区内的女真族猛安谋克村寨,又要管领境内的契丹、奚、渤海、汪古等部族,甚至负责与边境以外的部族交往。在各部族地区设置部族、群牧三级政权,设置部族节度使、详稳、么胡、司吏、习尼昆、挞马等官吏。部族节度使为部族最高长官,下设详稳等官职,通常各部族立为一扎,每设详稳为最高长扎,此以下分设若干么胡。因此称各部族为纵人,由各部族人组成的军队通称为规军。西北路招讨司境内的契丹族人口较多,因此有些时候用规人来代表契丹人。西北路招讨司下属的扎,已查明有苏漠(速木)典扎、胡都(胡睹)、霞马(辖木)、失鲁(石垒)扎等。纸字原来是契丹大字,后来混入汉字内使用,一般人都渎音为纠,也有人读作右的,出土文物上又写作风,多了一“人”旁。金国正隆五年(庚辰,公元1160年)西北路招讨司的译史撒八抗海陵王征调各地兵卒征宋,杀死了西北路招讨使,取出讨司库藏兵甲造反,遗八在战争中死去,由窝斡继立为都元帅,又自立为帝,改元天正,率众与金兵抗争,辗转于临州、泰州、济州、韩州一带,并曾攻下过意州,直到金国大定二年(壬午,公元1162年)兵败身亡,这一次反金战争才被平息。桓州城址(四郎城)平面呈方形,城墙用土夯筑,残高五米,南北向,东西长约一千零五十二米,南北宽约一千一百三十六米,城外例加筑有马面,而马面间距离约六十米,现有东、西两城,并加筑有瓮城。城内东北角筑有子城,长宽各约二百九十米。中部及西南隅,有大型建筑台基。城内主重街道遗迹,可大致辨认出来。金世宗从金国大定十二年(壬辰,公元1172年)开始,每年或隔年到金川避暑,以仿效辽代皇帝的夏“捺钵”大多是在农历4、5月从中都出发,农历8、9月返回中都,往返时间四~五个月。金世宗在金莲川的主要活动是狩猎和宴赐各部族首领。金大定二十五年(乙巳,公元1185年)赵秉文赋有“金莲”诗一首,诗云:“一望金至五色中,离宫风月满云龙;向来蒸苫香销尽,何许蔷薇露染浓。秋水明边罗袜步,夕阳低处紫金容;长阳猎罢回天丈,万烛煌煌下翠峰。”描述了金世宗在金莲川狩猎的情况早出晚归邀游于秀丽的景色中。金世宗到金莲川的更重要活动是宴赐各部族首领,当时蒙古部已经倔起,用宴赐方式羁磨各部族首领,并在燕子城、羊城、狗烁等处开设榷利用“按钵”之名,巡边耀武,安抚北边部族,以巩固边防,才是他真正的意图。所以在章宗时,北边战事频繁,皇帝也没有闲情逸致去坐夏打围,取消了到金莲川的夏“捺钵”。只能在中都附近搞起象征性的“捺钵”。凉陉上的离宫别墅也随之而荒废。

恭州:亦称巴郡、楚州、渝州,即重庆。距今二~三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末期,已有人类生活在重庆地区。公元前十一世纪商周时期,巴人以重庆为首府,建立了巴国。后秦灭巴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巴郡为其一。极盛时期巴国疆域以原重庆市为行政中心,管辖川东、陕南、鄂西、湘西北和黔北等区域。自秦汉以来的历朝历代,这一区域多数时期为一个统一的行政辖区,其行政中心设在原重庆市。重庆古称江州,以后又称巴郡、楚州、渝州、恭州。南北朝时,巴郡改为楚州。隋朝开皇元年(辛丑,公元581年)隋文帝因重庆地区有渝江(长江支流从江津到巫山的五百七十二公里重庆段,包括嘉陵江、乌江、綦江、大宁河、涪江等各支流沿线),遂改楚州为渝州,重庆始简称“渝”。宋朝淳熙十六年(己酉,公元1189年),宋光宗先封恭王,后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由此得名,距今已有八百余年。清朝光绪十七年(辛卯,公元1891年)重庆成为中国最早对外开埠的内陆通商口岸。民国十八年(己巳,公元1929年)重庆正式建市。民国二十六~三十五年(公元1937~1946年),日寇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国民政府移驻重庆,重庆成为中华民国战时陪都,是当时全国抗日战争和反法西斯的最高指挥部,中国大后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故重庆又有“三都之地”之称。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后,重庆仍为直辖市。新中国建立初期,重庆作为中共中央西南局和西南军政委员会驻地,是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中央直辖市。1954年西南大区撤销后改为四川省辖市。1983年率先成为全国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实行计划单列,赋予省级经济管理权限。1992年辟为沿江开放城市。1996年9月中央批准重庆代管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1997年3月14日,经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批准,重庆正式成为中国第四个直辖市。

洛阳堂:以望立堂。

桓州堂:以望立堂,亦称四郎堂。

恭州堂:以望立堂,亦称巴郡堂、楚州堂、渝州堂、重庆堂,这是今江苏省镇江市完氏宗祠的堂号。

一、huán

《姓氏词典》收载并注此音。其注云:

1、“源于子姓。宋微子后有完氏。”(据《路史》)(2)系改姓。“本桓魋之后,改姓完。”

二、

完姓分布:山东曲阜、江苏武进、上海嘉定、安徽淮南、浙江诸暨、云南东川、台湾、北京、河北等地均有此姓。

完姓起源:

1、宋桓公之孙桓魋之后改姓完,见《路史》。

2、完颜氏之后均改姓颜氏,唯山东曲阜之完颜氏改姓完氏。

3、楚大夫屈完之后。

完姓名人:

完彦文,明时陕西咸阳人,洪武中任河南南丰县丞。

变化:亦作院、。

姓氏源流

一、huán

《姓氏词典》收载并注此音。其注云:

1、“源于子姓。宋微子后有完氏。”(据《路史》)(2)系改姓。“本桓魋之后,改姓完。”

二、

完姓分布:山东曲阜、江苏武进、上海嘉定、安徽淮南、浙江诸暨、云南东川、台湾、北京、河北等地均有此姓。

完姓起源:

1、宋桓公之孙桓魋之后改姓完,见《路史》。

2、完颜氏之后均改姓颜氏,唯山东曲阜之完颜氏改姓完氏。

3、楚大夫屈完之后。

完姓名人:

完彦文,明时陕西咸阳人,洪武中任河南南丰县丞。

变化:亦作院、。

堂号

洛阳:亦称洛阳郡。战国时期秦国的秦襄王置洛阳县,该县以在洛水之阳而名,属于三川郡。西汉时期为河南郡治。东汉时期建为都城。三国的曹魏及后来的西晋、北魏、五代后唐皆建都于此,南北朝时期东魏置郡,故城辖地在今河南省洛阳市白马寺东汉水北岸。隋、唐两朝,洛阳故城辖地达今韩国汉城市以西九公里处,大周王朝的武则天曾以洛阳为都城达十四年。由于新莽、唐朝、五代后粱、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金国也都以洛阳为陪都,故而多称洛阳为“六朝古都”。

桓州:桓州城是金国西北边境的军事重镇,城址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俗名四郎城。金国为了抗击蒙古军南下,在北部边境地带挖掘了壕堑,派兵沿壕筑堡屯守,并在沿线设置了三处招讨司,即东北路招讨司、西北路招讨司、西南路招讨司。这些招讨司设置在金太宗完颜晟即位后的天会年间(公元1123~1134年)。《金史·耶律怀义传》记载他于天会初年任西南路招讨使,金国天会十年(壬子,公元1132年)改任西路招讨使,说明至少在公元1132年时就已有了西北路招讨司。西北路招讨司所在地桓州城,为金代兴筑,以其地为汉朝乌桓族世居之地,所以命名为桓州。桓洲所在地为滦河上游,为辽代皇帝夏“捺钵”的地方。滦河发源于今河北沽源县境,河水发源的山辽代称为炭山,炭山北面称为凉陉,为避暑胜地。滦河上游为自南向北流,流经今正蓝旗政府所在地附近折向东流,河床两岸为广阔的冲积平川,金世宗仿效辽代皇帝的“四时捺钵”,选定滦河上游的平川为夏“捺钵”地点,原名为局里浒东,由于河岸的川地上盛产金莲花,便将这一带川地更名为金莲川。金莲花在夏秋时节盛开,花色金黄,娇艳诱人,金世宗尤其喜爱,说是“莲者连也,取其金枝玉叶相连之义”。现今这一带仍生队着这种著名的野花,成片地覆盖在夏秋季节的河旁绿色草原上,别有一番情趣。西北路招讨司最先设在燕子城,为皇帝常在此设宴和赐赏各部族而得名,为宴赐的意思,后改设抚州,城址在今河北张北县境。金世宗多次来到金莲川避暑,并筑有景明宫、扬武殿等宫殿。金世宗大定年间(公元1161~1189年)移刺子敬考虑到皇带的安全,西北路招讨司又在皇帘行宫范围的内侧,便请求将西北路招讨司北迁至壕堑附近,以便护卫皇帝的夏“接钵”。于是金世宗使命西北路招讨使斜里虎北迁至壕堑附近,在金莲川上兴筑起桓州城,军额为威远军节度使,西北路招讨司移至桓州城,成为金国在西北边境的一处军事重镇。移刺子敬于金国大定二十二年(壬辰,公元1172年)致仕退休,故筑桓州城当应在金国大定二十二年(壬寅,公元1182年)以前,金国大定二年(壬午,公元1162年)以后的这段时间里。金章宗明昌三年(壬子,公元1192年)改桓州为刺史州,在旧桓州之北约十五公里另筑新桓州,即今正蓝旗四郎城。金国设置的招讨司,除了管领其界内壕堑沿线的防守外,而且是管领当地少数族的政权机关。它有着固定的辖区,既要管领其辖区内的女真族猛安谋克村寨,又要管领境内的契丹、奚、渤海、汪古等部族,甚至负责与边境以外的部族交往。在各部族地区设置部族、群牧三级政权,设置部族节度使、详稳、么胡、司吏、习尼昆、挞马等官吏。部族节度使为部族最高长官,下设详稳等官职,通常各部族立为一扎,每设详稳为最高长扎,此以下分设若干么胡。因此称各部族为纵人,由各部族人组成的军队通称为规军。西北路招讨司境内的契丹族人口较多,因此有些时候用规人来代表契丹人。西北路招讨司下属的扎,已查明有苏漠(速木)典扎、胡都(胡睹)、霞马(辖木)、失鲁(石垒)扎等。纸字原来是契丹大字,后来混入汉字内使用,一般人都渎音为纠,也有人读作右的,出土文物上又写作风,多了一“人”旁。金国正隆五年(庚辰,公元1160年)西北路招讨司的译史撒八抗海陵王征调各地兵卒征宋,杀死了西北路招讨使,取出讨司库藏兵甲造反,遗八在战争中死去,由窝斡继立为都元帅,又自立为帝,改元天正,率众与金兵抗争,辗转于临州、泰州、济州、韩州一带,并曾攻下过意州,直到金国大定二年(壬午,公元1162年)兵败身亡,这一次反金战争才被平息。桓州城址(四郎城)平面呈方形,城墙用土夯筑,残高五米,南北向,东西长约一千零五十二米,南北宽约一千一百三十六米,城外例加筑有马面,而马面间距离约六十米,现有东、西两城,并加筑有瓮城。城内东北角筑有子城,长宽各约二百九十米。中部及西南隅,有大型建筑台基。城内主重街道遗迹,可大致辨认出来。金世宗从金国大定十二年(壬辰,公元1172年)开始,每年或隔年到金川避暑,以仿效辽代皇帝的夏“捺钵”大多是在农历4、5月从中都出发,农历8、9月返回中都,往返时间四~五个月。金世宗在金莲川的主要活动是狩猎和宴赐各部族首领。金大定二十五年(乙巳,公元1185年)赵秉文赋有“金莲”诗一首,诗云:“一望金至五色中,离宫风月满云龙;向来蒸苫香销尽,何许蔷薇露染浓。秋水明边罗袜步,夕阳低处紫金容;长阳猎罢回天丈,万烛煌煌下翠峰。”描述了金世宗在金莲川狩猎的情况早出晚归邀游于秀丽的景色中。金世宗到金莲川的更重要活动是宴赐各部族首领,当时蒙古部已经倔起,用宴赐方式羁磨各部族首领,并在燕子城、羊城、狗烁等处开设榷利用“按钵”之名,巡边耀武,安抚北边部族,以巩固边防,才是他真正的意图。所以在章宗时,北边战事频繁,皇帝也没有闲情逸致去坐夏打围,取消了到金莲川的夏“捺钵”。只能在中都附近搞起象征性的“捺钵”。凉陉上的离宫别墅也随之而荒废。

恭州:亦称巴郡、楚州、渝州,即重庆。距今二~三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末期,已有人类生活在重庆地区。公元前十一世纪商周时期,巴人以重庆为首府,建立了巴国。后秦灭巴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巴郡为其一。极盛时期巴国疆域以原重庆市为行政中心,管辖川东、陕南、鄂西、湘西北和黔北等区域。自秦汉以来的历朝历代,这一区域多数时期为一个统一的行政辖区,其行政中心设在原重庆市。重庆古称江州,以后又称巴郡、楚州、渝州、恭州。南北朝时,巴郡改为楚州。隋朝开皇元年(辛丑,公元581年)隋文帝因重庆地区有渝江(长江支流从江津到巫山的五百七十二公里重庆段,包括嘉陵江、乌江、綦江、大宁河、涪江等各支流沿线),遂改楚州为渝州,重庆始简称“渝”。宋朝淳熙十六年(己酉,公元1189年),宋光宗先封恭王,后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由此得名,距今已有八百余年。清朝光绪十七年(辛卯,公元1891年)重庆成为中国最早对外开埠的内陆通商口岸。民国十八年(己巳,公元1929年)重庆正式建市。民国二十六~三十五年(公元1937~1946年),日寇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国民政府移驻重庆,重庆成为中华民国战时陪都,是当时全国抗日战争和反法西斯的最高指挥部,中国大后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故重庆又有“三都之地”之称。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后,重庆仍为直辖市。新中国建立初期,重庆作为中共中央西南局和西南军政委员会驻地,是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中央直辖市。1954年西南大区撤销后改为四川省辖市。1983年率先成为全国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实行计划单列,赋予省级经济管理权限。1992年辟为沿江开放城市。1996年9月中央批准重庆代管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1997年3月14日,经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批准,重庆正式成为中国第四个直辖市。

洛阳堂:以望立堂。

桓州堂:以望立堂,亦称四郎堂。

恭州堂:以望立堂,亦称巴郡堂、楚州堂、渝州堂、重庆堂,这是今江苏省镇江市完氏宗祠的堂号。

一、huán

《姓氏词典》收载并注此音。其注云:

1、“源于子姓。宋微子后有完氏。”(据《路史》)(2)系改姓。“本桓魋之后,改姓完。”

二、

完姓分布:山东曲阜、江苏武进、上海嘉定、安徽淮南、浙江诸暨、云南东川、台湾、北京、河北等地均有此姓。

完姓起源:

1、宋桓公之孙桓魋之后改姓完,见《路史》。

2、完颜氏之后均改姓颜氏,唯山东曲阜之完颜氏改姓完氏。

3、楚大夫屈完之后。

完姓名人:

完彦文,明时陕西咸阳人,洪武中任河南南丰县丞。

变化:亦作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