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óu,hòu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
最新 | 74 | 2018年 | 74 | 2014年 | 68 |
2013年 | 70 | 2007年 | 80 | 2006年 | 77 |
1995年 | 73 | 1987年 | 82 | 1982年 | 68 |
明朝 | 77 | 元朝 | 75 | 宋朝 | 50 |
北宋 | 230 |
内容来源于:www.wxgyjj.com
侯姓主要源自:姬姓、姒姓。
侯姓起源一
出自姬姓。以爵位为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中国历史上三千多年前的晋国,是周成王小弟唐叔虞的封国。而侯氏正是出自晋国的公族。春秋时期晋国的公族晋哀侯和他的弟弟被晋武公所杀,他们的子孙便迁居他国,而且以祖先的爵位为姓,是为侯姓。据《金乡长侯成碑》记载,春秋初期,郑庄公的弟弟叔段因谋反,为郑庄公所伐,先逃到鄢,又逃到共(今河南辉县),故又称共叔段。共叔段死后,郑庄公赐他的儿子共仲姓侯,从而又形成一支侯氏。
侯姓起源二
出自姒姓。据《姓氏考略》云:夏后氏的后裔有的被封于侯,子孙以地为氏,称为侯氏。
侯姓起源三
为鲜卑族复姓所改。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
北魏有代北复姓侯奴氏、侯伏氏,进入中原后皆改为汉字单姓“侯”氏。最早的一支是上古时期仓颉的后代,据《汉上谷长史侯相碑》所记载:“侯氏,出自仓颉之后。”仓颉,即苍颉,史书中说他是黄帝的史官,是汉字的创始者。相传他是今河南南乐县人。《周地记》说:“仓颉姓侯冈氏,名颉”。他的后代有一支住在冯翊衙县(今陕西白水县),简称为侯氏。《通志·氏族略》所记,鲜卑族中有一支部落,原为复姓“侯莫陈氏”,北魏孝文帝于494年迁都洛阳后,由于其后裔逐渐被汉族同化,于是将姓氏省略为单姓,将其改为侯氏。由此可得知,侯姓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姓氏。
侯姓起源四
来自叔段。春秋时,郑国的叔段因要谋反的动机被哥哥庄公发觉而讨伐他,他逃到共这个地方,被称做共叔段,他死后,郑庄公赐其子孙共仲为侯氏。据《史记·晋世家》记载,晋国是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分封的姬姓诸侯国,建都于唐(今山西翼城西)。至春秋初期,晋昭侯分封叔父成师于曲沃,造成分裂局面,历孝侯、鄂侯、哀侯、小子侯,至晋侯缗,于公元前678年被曲沃武公(即晋武公)杀死,其子孙逃难到其他诸侯国,以祖上原来的爵号“侯”为姓氏,又形成一支侯氏。
侯姓起源五
黄帝时史官仓颉的子孙有以侯为氏者。仓颉也称苍颉,原姓侯冈,名颉,号史皇氏,是传说为黄帝的史官,汉字的创造者,被后人尊为中华文字始祖。
如照系出史皇氏,仓帝史皇姬名冈,字颉,后为侯氏的说法。
河南密县仓祖的正传后代、孔门弟子郢公、字炎宋,因葬于仓祖坟旁而被追封为侍圣公爵。郢公炎宋列昭字辈共七十六代。当郢祖拜学孔门时,孔子谓之曰:“侯氏世有功德于民乎?盖郢始祖造字以有书契,代结绳正无穷功德也。”侯氏世家有不世功德于民,大都是因为郢祖的先人发明了汉字,以字记录代替了结绳记事。
当代侯姓的人口已达300余万,为全国第七十七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24%。大约占侯姓总人口的31%,其次分布于辽宁、安徽、湖南、广东、四川、山东、黑龙江,这七省的侯姓又集中了36%。河南居住了侯姓总人口的12%,为侯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北部豫冀晋、南部湘粤、东北地区三块高比率侯姓区域。侯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侯姓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地区。在豫晋陕、冀京津、辽吉、宁蒙黑大部、甘肃中部、青海东部、渝黔东部、山东大部、安徽北部、鄂湘大部、粤桂北部、云南南端,侯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33%以上,有的达到0.8%以上,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5%,居住了大约67.6%的侯姓人群。在蒙黑北端、山东东南、皖苏中部、湖北东南、湖南东部、江西西部、闽粤交界地、广东南部、广西中部、云南中部、渝黔西部、四川、甘宁南部,侯姓在人群中的分布比例在0.22%~o.33%之间,以上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1%,居住了大约23.7%的侯姓人群。
上谷郡,战国燕时开始置郡,秦朝时治所在沮阳(今河北怀来东南,保定、易州、宣化一带);
丹徒郡,秦朝时置丹徒县,治所在今江苏省丹徒县。此支为上谷郡分支,其开山始祖为东汉大司徒侯霸的后代;
河南郡,汉高帝二年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此支为北魏鲜卑族侯奴氏、古口引氏等后裔形成。
“上谷堂”、“却币堂”、“救赵堂”、“勤慎堂”、“壮悔堂”等。
“却币堂”、“救赵堂”这两个堂号有共同的来源:战国的时候,秦国要攻打赵国,赵国于是向信陵君求救。信陵君没有兵符,不能指挥军队,于是拿着金币就找到侯赢,侯赢是一位71岁的隐士,职位是魏国大梁看门人,家里很穷却坚决不要信陵君的金币,他给信陵君出了一计,让如姬偷来了兵符。侯赢又介绍了自己的朋友屠夫朱亥参与用兵,信陵君得到了晋国的兵马,打败了秦国,救了赵国。
一、侯hóu
现行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龙口,内蒙古之乌海,江西之金溪、峡江,广东之澄海,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河口、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满、回、苗、彝、瑶、土家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云:“出自姒姓,夏后氏之裔,封於侯,子孙以为氏。”(按:此当以国为氏。然郑樵云:“或云‘夏后氏之裔封於侯’,无义。未闻有国号‘侯’者也。”)(2)郑樵注云:“姬姓。晋侯缗之后也。二十八年(按此晋缗侯二十八年,当鲁庄十六年,亦即公元前678年)曲沃武公伐晋侯缗而灭亡。缗之子孙适他国,称侯氏,以爵为氏也。”
3、《姓氏考略》又注:“郑大夫侯宣多、侯羽之后。”
4、为北魏姓所改。《姓氏考略》注引《魏书·官氏志》云:“胡古口引氏后改为侯氏”;其引《路史》云:“魏侯奴氏、渴侯氏、古引氏、俟伏侯氏,并改为侯氏。”
5、郑樵又云:“后魏有侯植(按:《中文大字典》注引《唐书·宰相世系表》载:“……郑有侯宣多,生晋,汉末徙上谷,裔孙恕,为北地太守,因家北地山水。四世孙植,从魏孝武西迁,赐姓侯伏氏,又赐姓贺吐,其后复旧。是侯植,乃侯宣多之后)从孝武西迁,赐姓侯伏氏,又赐姓贺屯氏,其后复旧,改为侯氏。是侯伏氏、贺屯氏(或贺吐氏)亦改为侯氏。望出上谷。”
二、侯
侯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25%,为中国人口最多的一百个姓之一。尤以湖南、安徽、河南、辽宁等省多此姓,四省侯姓约占全国汉族侯姓人口48%。
侯姓起源:
1、相传仓帝史皇氏,名颉(即黄帝史官仓颉)姓侯冈,其后有仓氏、史氏、侯氏、侯冈氏、夷门氏、仓颉氏等。
2、系自姒姓。夏后氏(即禹)之裔封于侯(故城或在今陕西泾阳境),子孙以邑为氏。
3、系自姬姓。战国时晋侯缗为曲沃武公(即晋国始君晋武公)所灭,子孙奔他国,以侯为氏,见《唐书·宰相世系表》。
4、春秋时郑大夫侯多之后。
5、北魏时胡古口引氏、侯奴氏、渴侯氏、古引氏、俟伏侯氏均改为侯氏。
6、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
7、傈僳族以猴为原始图腾的氏族,汉姓为侯。
8、瑶、彝、畲、苗、土家、满、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侯姓名人:
侯羽,春秋时郑大夫。
郡望:上谷。
变化:俗作〔矦〕。
侯姓古代名人
侯嬴战国,魏国,门客,信陵君(魏公子无忌)门人,曾献计信陵君,设法窃得兵符,胜秦救赵,为时人推重。
侯霸东汉,河南郡密县(今河南新密),官吏,历任太子舍人、南阳郡随县县宰、执法刺奸、淮平郡太守、尚书令、大司徒,深得光武帝的信赖器重,对东汉初年的政权建设多有建树。
侯谨东汉,敦煌,文人,曾作《矫世论》,《皇德论》记叙当朝史事。河西人敬称他为“侯君”。
侯白隋朝,魏郡临漳(今属河北),幽默家,好学有捷才,性滑稽,尤辩俊。举秀才,为儒林郎。
侯君集唐朝,豳州三水(今陕西旬邑),官吏,唐朝名将,封陈国公,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侯道华唐朝,芮城,文人,好读子书与经史,手不释卷
侯叔献宋朝,抚州宣黄,官吏,时任水监丞,多次治理黄河水有功。
侯友彰宋朝,潭州衡山,官吏,仁宗庆历六年进士。为临武尉,改桂林丞。廉谨俭约,取与不苟居官十年,布衣蔬食,无异寒士。
侯恂明朝,河南商丘,官吏,万历进士,曾任兵部侍郎等职。
侯方域明末清初,河南郡商邱,文人,擅长古文与写诗,与方以智、冒襄、陈贞慧合称为四公子。
侯芝清朝,江苏上元,文学家,她的许多词流传于世,其中以《再生缘》最为著名。
侯姓近代名人
侯外庐1903~1987,山西平遥,中国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侯喜瑞1896~1983,北京,京剧演员,擅演《丁甲山》、《阳平关》、《闹江州》、《法门寺》等
侯德榜1890~1974,福建候官(今福州台江),中国化学家,“侯氏制碱法”的创始人。
侯德封1900~1980,河北高阳,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学家。
侯宝林1917~1993,天津,相声表演艺术家,相声界开创性的一代宗师。
上谷郡,战国燕时开始置郡,秦朝时治所在沮阳(今河北怀来东南,保定、易州、宣化一带);
丹徒郡,秦朝时置丹徒县,治所在今江苏省丹徒县。此支为上谷郡分支,其开山始祖为东汉大司徒侯霸的后代;
河南郡,汉高帝二年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此支为北魏鲜卑族侯奴氏、古口引氏等后裔形成。
“上谷堂”、“却币堂”、“救赵堂”、“勤慎堂”、“壮悔堂”等。
“却币堂”、“救赵堂”这两个堂号有共同的来源:战国的时候,秦国要攻打赵国,赵国于是向信陵君求救。信陵君没有兵符,不能指挥军队,于是拿着金币就找到侯赢,侯赢是一位71岁的隐士,职位是魏国大梁看门人,家里很穷却坚决不要信陵君的金币,他给信陵君出了一计,让如姬偷来了兵符。侯赢又介绍了自己的朋友屠夫朱亥参与用兵,信陵君得到了晋国的兵马,打败了秦国,救了赵国。
一、侯hóu
现行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龙口,内蒙古之乌海,江西之金溪、峡江,广东之澄海,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河口、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满、回、苗、彝、瑶、土家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云:“出自姒姓,夏后氏之裔,封於侯,子孙以为氏。”(按:此当以国为氏。然郑樵云:“或云‘夏后氏之裔封於侯’,无义。未闻有国号‘侯’者也。”)(2)郑樵注云:“姬姓。晋侯缗之后也。二十八年(按此晋缗侯二十八年,当鲁庄十六年,亦即公元前678年)曲沃武公伐晋侯缗而灭亡。缗之子孙适他国,称侯氏,以爵为氏也。”
3、《姓氏考略》又注:“郑大夫侯宣多、侯羽之后。”
4、为北魏姓所改。《姓氏考略》注引《魏书·官氏志》云:“胡古口引氏后改为侯氏”;其引《路史》云:“魏侯奴氏、渴侯氏、古引氏、俟伏侯氏,并改为侯氏。”
5、郑樵又云:“后魏有侯植(按:《中文大字典》注引《唐书·宰相世系表》载:“……郑有侯宣多,生晋,汉末徙上谷,裔孙恕,为北地太守,因家北地山水。四世孙植,从魏孝武西迁,赐姓侯伏氏,又赐姓贺吐,其后复旧。是侯植,乃侯宣多之后)从孝武西迁,赐姓侯伏氏,又赐姓贺屯氏,其后复旧,改为侯氏。是侯伏氏、贺屯氏(或贺吐氏)亦改为侯氏。望出上谷。”
二、侯
侯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25%,为中国人口最多的一百个姓之一。尤以湖南、安徽、河南、辽宁等省多此姓,四省侯姓约占全国汉族侯姓人口48%。
侯姓起源:
1、相传仓帝史皇氏,名颉(即黄帝史官仓颉)姓侯冈,其后有仓氏、史氏、侯氏、侯冈氏、夷门氏、仓颉氏等。
2、系自姒姓。夏后氏(即禹)之裔封于侯(故城或在今陕西泾阳境),子孙以邑为氏。
3、系自姬姓。战国时晋侯缗为曲沃武公(即晋国始君晋武公)所灭,子孙奔他国,以侯为氏,见《唐书·宰相世系表》。
4、春秋时郑大夫侯多之后。
5、北魏时胡古口引氏、侯奴氏、渴侯氏、古引氏、俟伏侯氏均改为侯氏。
6、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
7、傈僳族以猴为原始图腾的氏族,汉姓为侯。
8、瑶、彝、畲、苗、土家、满、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侯姓名人:
侯羽,春秋时郑大夫。
郡望:上谷。
变化:俗作〔矦〕。
一、侯hóu
现行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龙口,内蒙古之乌海,江西之金溪、峡江,广东之澄海,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河口、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满、回、苗、彝、瑶、土家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云:“出自姒姓,夏后氏之裔,封於侯,子孙以为氏。”(按:此当以国为氏。然郑樵云:“或云‘夏后氏之裔封於侯’,无义。未闻有国号‘侯’者也。”)(2)郑樵注云:“姬姓。晋侯缗之后也。二十八年(按此晋缗侯二十八年,当鲁庄十六年,亦即公元前678年)曲沃武公伐晋侯缗而灭亡。缗之子孙适他国,称侯氏,以爵为氏也。”
3、《姓氏考略》又注:“郑大夫侯宣多、侯羽之后。”
4、为北魏姓所改。《姓氏考略》注引《魏书·官氏志》云:“胡古口引氏后改为侯氏”;其引《路史》云:“魏侯奴氏、渴侯氏、古引氏、俟伏侯氏,并改为侯氏。”
5、郑樵又云:“后魏有侯植(按:《中文大字典》注引《唐书·宰相世系表》载:“……郑有侯宣多,生晋,汉末徙上谷,裔孙恕,为北地太守,因家北地山水。四世孙植,从魏孝武西迁,赐姓侯伏氏,又赐姓贺吐,其后复旧。是侯植,乃侯宣多之后)从孝武西迁,赐姓侯伏氏,又赐姓贺屯氏,其后复旧,改为侯氏。是侯伏氏、贺屯氏(或贺吐氏)亦改为侯氏。望出上谷。”
二、侯
侯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25%,为中国人口最多的一百个姓之一。尤以湖南、安徽、河南、辽宁等省多此姓,四省侯姓约占全国汉族侯姓人口48%。
侯姓起源:
1、相传仓帝史皇氏,名颉(即黄帝史官仓颉)姓侯冈,其后有仓氏、史氏、侯氏、侯冈氏、夷门氏、仓颉氏等。
2、系自姒姓。夏后氏(即禹)之裔封于侯(故城或在今陕西泾阳境),子孙以邑为氏。
3、系自姬姓。战国时晋侯缗为曲沃武公(即晋国始君晋武公)所灭,子孙奔他国,以侯为氏,见《唐书·宰相世系表》。
4、春秋时郑大夫侯多之后。
5、北魏时胡古口引氏、侯奴氏、渴侯氏、古引氏、俟伏侯氏均改为侯氏。
6、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
7、傈僳族以猴为原始图腾的氏族,汉姓为侯。
8、瑶、彝、畲、苗、土家、满、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侯姓名人:
侯羽,春秋时郑大夫。
郡望:上谷。
变化:俗作〔矦〕。
上谷郡,战国燕时开始置郡,秦朝时治所在沮阳(今河北怀来东南,保定、易州、宣化一带);
丹徒郡,秦朝时置丹徒县,治所在今江苏省丹徒县。此支为上谷郡分支,其开山始祖为东汉大司徒侯霸的后代;
河南郡,汉高帝二年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此支为北魏鲜卑族侯奴氏、古口引氏等后裔形成。
“上谷堂”、“却币堂”、“救赵堂”、“勤慎堂”、“壮悔堂”等。
“却币堂”、“救赵堂”这两个堂号有共同的来源:战国的时候,秦国要攻打赵国,赵国于是向信陵君求救。信陵君没有兵符,不能指挥军队,于是拿着金币就找到侯赢,侯赢是一位71岁的隐士,职位是魏国大梁看门人,家里很穷却坚决不要信陵君的金币,他给信陵君出了一计,让如姬偷来了兵符。侯赢又介绍了自己的朋友屠夫朱亥参与用兵,信陵君得到了晋国的兵马,打败了秦国,救了赵国。
一、侯hóu
现行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龙口,内蒙古之乌海,江西之金溪、峡江,广东之澄海,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河口、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满、回、苗、彝、瑶、土家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云:“出自姒姓,夏后氏之裔,封於侯,子孙以为氏。”(按:此当以国为氏。然郑樵云:“或云‘夏后氏之裔封於侯’,无义。未闻有国号‘侯’者也。”)(2)郑樵注云:“姬姓。晋侯缗之后也。二十八年(按此晋缗侯二十八年,当鲁庄十六年,亦即公元前678年)曲沃武公伐晋侯缗而灭亡。缗之子孙适他国,称侯氏,以爵为氏也。”
3、《姓氏考略》又注:“郑大夫侯宣多、侯羽之后。”
4、为北魏姓所改。《姓氏考略》注引《魏书·官氏志》云:“胡古口引氏后改为侯氏”;其引《路史》云:“魏侯奴氏、渴侯氏、古引氏、俟伏侯氏,并改为侯氏。”
5、郑樵又云:“后魏有侯植(按:《中文大字典》注引《唐书·宰相世系表》载:“……郑有侯宣多,生晋,汉末徙上谷,裔孙恕,为北地太守,因家北地山水。四世孙植,从魏孝武西迁,赐姓侯伏氏,又赐姓贺吐,其后复旧。是侯植,乃侯宣多之后)从孝武西迁,赐姓侯伏氏,又赐姓贺屯氏,其后复旧,改为侯氏。是侯伏氏、贺屯氏(或贺吐氏)亦改为侯氏。望出上谷。”
二、侯
侯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25%,为中国人口最多的一百个姓之一。尤以湖南、安徽、河南、辽宁等省多此姓,四省侯姓约占全国汉族侯姓人口48%。
侯姓起源:
1、相传仓帝史皇氏,名颉(即黄帝史官仓颉)姓侯冈,其后有仓氏、史氏、侯氏、侯冈氏、夷门氏、仓颉氏等。
2、系自姒姓。夏后氏(即禹)之裔封于侯(故城或在今陕西泾阳境),子孙以邑为氏。
3、系自姬姓。战国时晋侯缗为曲沃武公(即晋国始君晋武公)所灭,子孙奔他国,以侯为氏,见《唐书·宰相世系表》。
4、春秋时郑大夫侯多之后。
5、北魏时胡古口引氏、侯奴氏、渴侯氏、古引氏、俟伏侯氏均改为侯氏。
6、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
7、傈僳族以猴为原始图腾的氏族,汉姓为侯。
8、瑶、彝、畲、苗、土家、满、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侯姓名人:
侯羽,春秋时郑大夫。
郡望:上谷。
变化:俗作〔矦〕。
其他姓氏
[ 侯 ]的同部首字 - [ 亻 ]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