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扬学习网 -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首页 > 百家姓

[ biǎn,piān ]

读音:biǎn,piān

拼音:bian,pian

简繁:扁

五笔:YNMA

五行:水

部外:暂无

五笔:YNMA

笔画:9画

吉凶:吉

仓颉:HSBT

结构:半包围

郑码:WMLD

四角:30227

区位:1766

统一码:6241

异体字:褊,鶣,?,匾,藊,?,?

英汉互译:flat,tablet,signboard

笔顺:点、横折、横、撇、竖、横折钩、横、竖、竖

笔顺演示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1619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内容来源于:www.wxgyjj.com

起源

扁姓主要源自:姬姓。

扁姓扁姓起源一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的著名中医扁鹊,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汉朝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史记·扁鹊列传》记载:秦越人,公元前407~前310年,号称扁鹊,勃海郡鄚人(今河北任丘),后居于卢国(今山东长清),因而又称为卢医。少年时期,秦越人在故里做过舍长,即旅店的主人。当时在旅舍里有一位长住的旅客长桑君,秦越人与长桑君过往甚密,感情融洽。长期交往以后,长桑君终于对秦越人说:“我是一名医师,掌握着一些秘方验方,现在我已年老,想把这些医术及秘方传授予你,你要保守秘密,不可外传。”秦越人当即拜长桑君为师,并继承其医术,终于成为先秦时期医家的杰出代表。秦越人成名后,周游各国,为人治病,便仿照黄帝时期的古医师鶣号称鶣鹊,后被简称为扁鹊。扁鹊医术高明,又常为君主看病,他的行医事迹及医学成就在先秦时期就有不少著作予以记载。由于扁鹊医术高超,被到当时秦国的太医令李醯所嫉妒。

周郝王五年(秦悼武烈王赵荡元年,公元前310年),扁鹊拜见秦悼武烈王,秦悼武烈王把自己的身体不适告诉了扁鹊,扁鹊检查后愿给他治疗。太医令李醯却跟秦悼武烈王说:“大王,您的病在耳朵和眼睛之间,即使治疗也不一定能治愈,弄不好还会使耳朵聋、眼睛不明哩。”秦悼武烈王迟疑起来,把这些话告诉了扁鹊。扁鹊听了大怒,把治病的石针丢在地上,说:“大王,您跟懂得医理的人商量治病,却又让不懂医的人来破坏,这怎么能行呢?假使您用这种办法来管理秦国,那么只要在一次重大的举动上迟疑不决,秦国就会灭亡的啊!”秦悼武烈王听后感到非常羞愧,连忙呵斥了李醯,并坚持由扁鹊治疗,很快就治愈了困扰自己多年的疾病。太医令李醯因此更加恨扁鹊,派出了一名刺客,将扁鹊杀害了。

扁鹊在诊视疾病中,已经应用了中医全面的诊断技术,即后来中医总结的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当时扁鹊称它们为望色、听声、写影和切脉。这些诊断技术,充分地体现在史书所记载他的一些治病的案例中。扁鹊精于望色,通过望色判断病证及其病程演变和预后。如他晋见齐桓侯时,通过望诊判断出桓侯有病,但是病情尚浅,病位还只是在体表腠理的部位。他劝齐桓侯接受治疗,如不治则病情将会加深。桓侯因自我感觉良好,拒绝治疗。不久,扁鹊再度晋见桓侯时,指出其病情已加重,病位已进展到血脉,再次劝说其接受治疗,以免病情更加发展。桓侯仍然拒绝治疗,心中不悦,认为扁鹊在炫耀自己,并以此牟利。当扁鹊第三次晋见他时,认为病情已恶化,病位进入到内部肠胃,如不及时治疗,终将难治。桓侯仍不予理睬。最后一次,扁鹊通过望诊,判断桓侯病情危重,已进入到骨髓深处,病入膏肓,无法救治。果然不出所料,齐桓侯不久即发病,终于不治而死。此病例说明扁鹊当时已经能很好应用望诊,而且诊断水平相当高。扁鹊的切脉诊断法也很突出,具有较高水平。《史记》中称赞扁鹊是最早应用脉诊于临床的医生。在先秦时期,中医的脉诊是三部九候诊法,即在诊病时,须按切全身包括头颈部、上肢、下肢及躯体的脉。扁鹊脉诊及其理论可从虢太子这一病例的诊断中体现出来。当时虢太子已昏迷不醒,扁鹊通过脉诊判断为“尸蹶”。他认为患者的阴阳脉失调,阳脉下陷,阴脉上冲,也即阴阳脉不调和,导致全身脉象出现紊乱,故患者表现如死状。其实,患者并未真正死亡,除脉诊外,他还观察到患者鼻翼微动。结合切摸,他发现两大腿的体表仍然温暖,因而敢于下此判断。扁鹊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应用脉诊来判断疾病的医生,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脉诊理论。在治疗方面,扁鹊能熟练运用综合治疗的方法。其中,从治疗虢太子一例,他所用的方法有厉针砥石,即针刺法,还有热熨法和服汤药法等。综合疗法为扁鹊行医时的主要治疗措施。

春秋时期,在临证中医学尚未明确分科。尽管在《周礼》中已有兽医、食医、疾医和疡医之分,但这仅仅是在宫廷中的设置。兽医、食医、疡医分别管理牲畜疾病、宫廷饮食调配和以刀剪割切的外科等事项。除此以外的其他病证,都属疾医的范畴。扁鹊是一位能兼治各科疾病的多面手,齐桓侯、虢太子等案例,都说明他是内科方面的能手。扁鹊还能根据当地的需要,随俗为变地开展医疗活动。当他游历到秦国时(今陕西咸阳),就专治小儿疾病;当他云游到邯郸(今河北邯郸)时,又主要诊视妇科病证;而当他到雒阳(今河南洛阳)时,便主要从事老年人病证的治疗,多医治耳、眼等五官病证。据记载,扁鹊还精于外科手术,而且应用了药物麻醉来进行手术。扁鹊在自己的医疗生涯中,不仅表现出高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还表现出高尚的医德。他谦虚谨慎,从不居功自傲。如他治好虢太子的尸蹶证后,虢君十分感激,大家也都称赞他有起死回生之术,扁鹊却实事求是地说,这是患者并没有死,我只不过能使他重病消除、回复他原来的状态而已,并没有“起死回生”的本领。扁鹊十分重视疾病的预防。从齐桓侯这个案例来看,他之所以多次劝说及早治疗,就寓有防病于未然的思想。他认为对疾病只要预先采取措施,把疾病消灭在初起阶段,是完全可以治好的。他曾颇有感触地指出:客观存在的疾病种类很多,但医生却苦于治疗疾病的方法太少。因此,他很注重疾病的预防。

先秦时期,巫术有一定市场,并且已经成为医学科学发展的绊脚石。扁鹊对巫术深恶痛绝,认为医术和巫术势不两立。他的这些医疗道德思想,在《史记》中概括归纳为六条戒律,称为“六不治”。这六不治包括:信巫不信医,骄恣不论于理,轻身重财,衣食不能适,病情严重到“形羸不能服药、藏气不定”等。这是他治病的信条,由此也反映出他高尚的医疗品德。扁鹊无私地把自己的医术传授给门徒,他的徒弟子阳、子豹、子越等人都是有所成就的人。后来在汉代出现的《黄帝八十一难经》一书,有人认为是根据扁鹊的医术,尤其是关于脉诊知识而整理成书的,并且署名扁鹊(秦越人)所著。近代还有学者认为他的学说影响深远,形成了扁鹊学派。

在扁鹊的后裔子孙中,很早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鶣鹊氏,后简称扁鹊氏,再后省文简改为单姓扁氏、鹊氏,皆世代相传至今。扁氏族人大多尊奉扁鹊为得姓始祖。

扁姓扁姓起源二

源于羌族,出自明朝时期大理傈僳族扁氏部落,属于以植物名称为氏。傈僳族为古羌族的一支后裔,属藏缅语系的一支。

公元一~三世纪,傈僳族与彝族先民,居住在当时的越嶲、犍为、台登、邛都、定窄一带,即现在的西昌、冕宁一带。公元八世纪,其先民迁居至雅砻江、金沙江两岸的广阔地带,公元十五~十九世纪,逐渐迁移到澜沧江和怒江流域。云南大理怒江僳族主要分布在福贡、泸水和兰坪县的一些乡镇,狩猎在傈僳族的传统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傈僳族男子都有高超的射弩技术。关于傈僳族的文献记载,最早见于唐朝时期安南经略使(今越南河内)蔡袭幕僚樊绰撰著的《蛮书》:“栗粟两姓蛮,雷蛮、梦蛮皆在茫部,台登城东西散居,皆乌蛮、白蛮之族种”。栗粟两姓蛮,即当时还未形成统一的部落组织,尚以狩猎采集生活为主,还未进入农业社会。

公元十六世纪中叶,由于丽江木土司与藏族统治集团发生战争,大批傈僳族人在荞氏族(括扒)首领木必帕的率领下,渡过澜沧江,越过碧罗雪山,进入努江地区。木必(帕):生卒年待考,是公元十六世纪云南傈僳族著名的头人和军队首领,曾率领丽江、维西傈僳族人抵抗西藏军队对维西的进攻,反抗丽江土司的压迫和歧视,后率部由金沙江两岸向澜沧江及怒江地区迁徙,是今天居住在怒江区域傈僳族的祖先之一。木必(帕)属于荞氏族(括扒)中的一个家族头人,傈僳族尊称他为“括木必扒”,即荞氏族的木必。

明朝嘉靖至万历年间,丽江土知府木氏与西藏封建统治集团为争夺中甸、临西(今维西)、阿敦子(今德钦)、宁蒗的统治权而矛盾日益加剧,最后终于爆发了战争。当西藏宗教政权派重兵进攻维西时,丽江木土司属下的一支傈僳族军队顽强抵抗,多次击败了藏军的进攻,这支傈僳族军队的首领就是木必。后来由于藏族骑兵大量增援,双方力量对比十分悬殊,木土司眼看形势危急,便不顾傈僳族军队的死活而撒手不管。由于寡不敌众,木必只好带领傈僳族人边战边退,一直到天晚时撤退到澜沧江并乘暮色渡江,顺利摆脱了藏军的追击。傈僳族人由于不堪木土司的残酷压榨和统治,决心远走他乡,另外寻找适于生存的地方。他们翻过碧罗雪山,到达怒江两岸,依靠武力,逐步占据了怒江流域的知子罗(今碧江)、上帕(今福贡)等地,木必(帕)也成为统治怒江地区的大首领,而原来居住在怒江的怒族和独龙族也受制于木必,傈僳族于是成为怒江区域统治民族,通过迁徙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木必(帕)进入怒江地区时,随队的傈僳族人口不超过三百人,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他鼓励傈僳族与当地土著妇女通婚,还大肆抢占土地,抢掠怒族和独龙族为家庭奴隶,这种家庭奴隶被称为“搓巴”,傈僳族社会内部也相应出现了最初的阶级分化,以木必(帕)为首的家庭成为官家,被称为“司扒”,另一些占有土地和奴隶较多的则称“初波扒”(即富裕户)。木必(帕)带领傈僳族军队进入怒江地区,当时主要为躲避战乱逃避丽江木土司的残酷统治,但在客观上却带动了傈僳族历史上第一次大迁徙。傈僳族在这迁徙和流散中,原来的氏族组织逐渐瓦解,变成以家庭或村落为单位的社会组织。土地和牲畜等生产资料变家族公有,实行集体耕作,集体放牧,按户平均分配生活资料。从此,傈僳族和怒族、独龙族等人民杂居在怒江地区,客观上促进了该地区民族文化、经济、政治的融合,促进了怒江流域的开发和发展。木必作为首批带领傈僳族进入怒江地区的首领,受到后人的推崇和尊敬。

此后从公元十七~十九世纪的二百多年中,傈僳族又有几次大的迁徙行动,有成批的傈僳族越过高黎贡山进入缅甸境内,另有几批向南沿着澜沧江、怒江,经由镇康、耿马、沧源、孟连,抵达老挝、泰国等国,这就形成了傈僳族大分散、小聚集,跨境而居的分布状况。继荞氏族为“括木必”家族之后,相继进入怒江流域的傈僳族有虎氏、熊氏、猴氏、蛇氏、羊氏、鸡氏、鸟氏、鱼氏、鼠氏、蜂氏、荞氏、竹氏、菜氏、麻氏、柚木氏、犁氏、霜氏、火氏等十八个氏族,并成为怒江地区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公元十九世纪以来,傈僳族又进行了几次由东到西的大迁徙,第一次是在清嘉庆十八年(公元1803年)傈僳族恒乍绷起义后的大迁徙;第二次在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永北傈僳族唐贵起义后的大迁徙;第三次是在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永北傈僳族丁洪贵、谷志四起义后的迁徙。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傈僳族社会还保存着明显的氏族社会残余。同一祖先后代所组成的集团称为“初俄”,即氏族。这些氏族名称同时又是各个氏族的图腾。同一氏族之下,由父亲的二代~四代人所组成的亲族集团称为“体俄”,即家族之意。由若干不同的氏族和家族所共同组成的村寨称为“亢”。村寨头人有的是自然形成,有的是各家族老人互相推举,称为“搓吾”,由官府委派的头人则称为“实帕”。头人不得世袭,其职责是:对内领导生产,调解纠纷,主持祭祀,对外承头纳贡,摊派夫役,领导血族复仇,缔结盟约等。

傈僳族人自古就以动、植物名称作为姓氏,其中的扁氏,就是以当地特产“扁果”之名为姓氏,称扁氏。“扁果”,当地少数民族又称其为“野荔枝”,为三叶漆树科小乔木,生于云南海拔600~2000米的稀树草地或灌木丛中,其果实为名贵药材,皮、果皆可入药,树皮药性味苦、果实性凉,皆具有清热、解毒、收敛、止血的功效,主治咽喉肿痛、呕血、恶性痢疾等重症,外敷内服皆可;蜀汉时期的武侯诸葛亮曾用其为制作“行军散”的主药,后历来皆为当地中药中的翘楚,也是今著名的云南白药中“救命神籽”内的一味主药。

傈僳族人很早就用“扁果”来防治“瘴毒”,因以为姓氏,称扁氏,世代相传至今。

扁姓扁姓起源三

源于回族,出自明朝时期征西大将军沐英麾下西域将领,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回族中的扁氏,以地名为姓氏。据文献《临潭穆斯林及清真寺》、《临潭清真寺碑帖》等中记载,回族扁氏先祖有兄弟三人,是明朝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随征西大将军沐英到洮州(今甘肃临潭)的色目人,其长兄居旧城,次兄居长川乡敏家咀村,三弟居扁都哈桑滩村。

后来,分居于旧城者的后裔改汉姓为洮氏,后简笔改兆氏;分居于长川乡敏家咀村者的后裔改汉姓为敏氏;分居于扁都哈桑滩村者的后裔改汉姓为扁氏、哈氏,一家分五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扁姓扁姓起源四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蒙古族哈布其克氏,源出蒙古族人对族人长相的谐趣描述,汉义“扁头”,后遂成姓氏。到了明朝时期,其族人中有以其汉义为汉化姓氏者,即称扁氏,世代相传至今。

扁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在台湾省则没有,多以渤海、南阳、云龙为郡望。

今陕西省的渭南市临渭区南师乡扁家村,甘肃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扁都乡,云南省的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表村傈僳族乡,新疆石河子市,北京市等地,均有扁氏族人分布。

渤海郡:西汉时期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唐朝时期的东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为主体亦建立过渤海郡,先称振国(震国),又称渤海国,其时辖地在今东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区。后来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乌苏里江两岸,在今辽宁、河北、山东三省之间的渤海湾沿岸一带。后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为大辽国契丹族所灭,以后不再复称。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公元前263年,秦国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取南阳,韩本部与上党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秦朝时期南阳郡设于秦昭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以宛为治所,置南阳郡。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废,隋朝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唐朝初期废黜,唐朝天宝至德年间(公元742~758年)又曾改邓州南阳郡改良县(今河南邓县)为治所。元、明、清诸朝的南阳府治在南阳,即汉朝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云龙县:亦称比苏县、云龙州。西汉武帝刘彻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建县,名比苏,属益州郡。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割益州西部属国都尉所领六县,设立永昌郡,比苏县属永昌郡。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设立南中七郡,统属于床降都督管辖,比苏县仍属永昌郡。西晋泰始六年(公元270年)“分益州南中:建宁、云南、永昌、兴古四郡为宁州”,比苏县属宁州。东晋成和年间(公元326~334年)“分东河阳郡置西河郡治比苏县,宋齐因之”。南北朝梁末(公元557年)废除比苏县。唐麟德元年(公元664年)置姚州都督府,原比苏地属尹州。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唐王朝册封皮罗阁为云南王,建立洱海地区蒙氏政权。南诏时期,云龙澜沧江以东地区属剑川节度,以西地区属永昌节度。宋朝时期(公元937~1253年)以“白蛮”为主体的封建领主政权(大理)时期,云龙属大理,名“云龙赕”。元朝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置云龙甸军民总管府,隶金齿宣慰司。明朝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设五井盐课提举司,诺盐井盐课司,山井盐井盐课司,师井盐课司,大井盐井盐课司,顺荡盐井盐课司。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云龙土酋段保“从征有功”,授云龙土知州,属大理府。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凡属交通要道的地点,都设巡检司,云龙设顺荡井、上五井、师井、箭杆场、十二关等巡检司。明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置临元、澜沧、金腾、曲靖四兵备道”,云龙属澜沧兵备道,为云龙州。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土司段嘉凤“自号新主”,以何天恩为都督,喇猎为总管,争夺土司的继承权,自潜涧入赶马撒,出松木哨,“聚夷兵千人”,攻下五井,又攻永昌,“败归守江口”。“沫国公渝浪穹县徐司明,率各土司征之,遂平”。明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改知州为流官。箭杆场、师井、诺邓井、上五井、十二关、顺荡井由浪穹县划归云龙州。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知州周宪章在三七建城,“始于壬戌,落成于甲子”。城周围长四百六十丈,城墙厚四尺,有东南北三道城门。清朝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云龙县第一部方志雍正《云龙州志》刊刻本问世,修筑了宝丰至石门、关坪、云浪分疆之间的道路。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州牧黎民藩筹办自治,六月设所开办,兼设自治研究所,9月,天登傈僳族施金海、维免扒、李福生、杨双合、刘洪顺等反对土司的压迫,聚众起义。民国以后,云龙县名称沿用至今。

渤海堂:以望立堂。

南阳堂:以望立堂。

云龙堂:以望立堂,亦称比苏堂。

一、biǎ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忻州、湖北之老河口、云南之泸水等地有分布。汉族、傈僳族有此姓。《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姓氏考略》注云:“扁鹊之后。望出渤海、南阳。”扁鹊,相传为黄帝时医家;战国时有著名良医秦越人,时人亦以“扁鹊”尊称之,其后或以扁为氏。

二、piān

《姓氏词典》引《集韵》收载并注此音。一音biǎn,为现行姓氏。

三、

扁姓分布:陕西城固、浙江余姚、甘肃永昌等地均有此姓。

扁姓起源:相传为黄帝时名医扁鹊之后。春秋时良医扁鹊,姓秦名越人,渤海人,其医术与黄帝时扁鹊相类,故称扁鹊。

扁姓名人:

扁庆子。一曰子扁庆子,为孙休之师。其曰子扁子,正如子列子之类。古者以子为男通称,故弟子称师名,加子于姓氏之上。非以〔子扁〕为姓,见《古今姓氏辨证》。

郡望:渤海、南阳。

历史名人

扁姓古代名人

扁蔑弟明朝(生卒年待考),傈僳族;扁村山寨下场人(今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表村傈僳族乡)。著名明朝时期傈僳族扁氏鼻祖之一。扁蔑弟是明朝嘉靖年间人,居住在扁村山寨,以山地耕作及守猎为生。,据传说,扁蔑弟的额头上有一粒痣,因此民间说他有三只眼。他身材魁梧,臂力过人,善弩射且智勇双全,他快步如飞,有时在狩猎过程中凭跑步就能擒获野兽。扁蔑弟性情耿直,爱打抱不平,伸张正义,热心公益,曾带领傈僳族民众探索和修筑了通往泸水地区各寨的道路,正因为如此,他受到全族人的尊敬和爱戴,被拥为傈僳族扁氏家族的统领。当地传说,傈僳族原居于山寨,其中的扁氏是傈僳族中一个庞大的主体家族,主要进行以水稻种植为主的农业生产。当时为争夺土地,经常扁氏家族与外族争执,扁蔑弟便用巧计即将外族人驱走,又不伤人命,为傈僳族人抢得了沿江的一快生息之地,时称“扁村”。后扁蔑弟又率领族人迁回上场、下场、松坪等地。本书考证后认为,实际上,傈僳族原居于云龙县中山区的山寨,主要分布在上场、下场、松坪等地。在明朝政府首开先河的改土归流运动中,由明朝的盐课提举司和云龙段氏土知州强行迁徙其族至沘江边,进行农业生产。由于江边气候炎热、病疫流行,不适合习惯于高寒山区生活的傈僳族人生存,同时随着明朝政府改土归流运动的失败,扁蔑弟毅然率族人返回山寨。此举被当地土司默认,因此未加干涉,因而扁蔑弟成为傈僳族人心目中崇敬的英雄。扁蔑弟劳心劳力,率族人返回山寨后不久病逝,终年四十四岁。

郡望

渤海郡:西汉时期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唐朝时期的东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为主体亦建立过渤海郡,先称振国(震国),又称渤海国,其时辖地在今东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区。后来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乌苏里江两岸,在今辽宁、河北、山东三省之间的渤海湾沿岸一带。后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为大辽国契丹族所灭,以后不再复称。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公元前263年,秦国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取南阳,韩本部与上党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秦朝时期南阳郡设于秦昭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以宛为治所,置南阳郡。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废,隋朝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唐朝初期废黜,唐朝天宝至德年间(公元742~758年)又曾改邓州南阳郡改良县(今河南邓县)为治所。元、明、清诸朝的南阳府治在南阳,即汉朝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云龙县:亦称比苏县、云龙州。西汉武帝刘彻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建县,名比苏,属益州郡。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割益州西部属国都尉所领六县,设立永昌郡,比苏县属永昌郡。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设立南中七郡,统属于床降都督管辖,比苏县仍属永昌郡。西晋泰始六年(公元270年)“分益州南中:建宁、云南、永昌、兴古四郡为宁州”,比苏县属宁州。东晋成和年间(公元326~334年)“分东河阳郡置西河郡治比苏县,宋齐因之”。南北朝梁末(公元557年)废除比苏县。唐麟德元年(公元664年)置姚州都督府,原比苏地属尹州。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唐王朝册封皮罗阁为云南王,建立洱海地区蒙氏政权。南诏时期,云龙澜沧江以东地区属剑川节度,以西地区属永昌节度。宋朝时期(公元937~1253年)以“白蛮”为主体的封建领主政权(大理)时期,云龙属大理,名“云龙赕”。元朝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置云龙甸军民总管府,隶金齿宣慰司。明朝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设五井盐课提举司,诺盐井盐课司,山井盐井盐课司,师井盐课司,大井盐井盐课司,顺荡盐井盐课司。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云龙土酋段保“从征有功”,授云龙土知州,属大理府。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凡属交通要道的地点,都设巡检司,云龙设顺荡井、上五井、师井、箭杆场、十二关等巡检司。明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置临元、澜沧、金腾、曲靖四兵备道”,云龙属澜沧兵备道,为云龙州。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土司段嘉凤“自号新主”,以何天恩为都督,喇猎为总管,争夺土司的继承权,自潜涧入赶马撒,出松木哨,“聚夷兵千人”,攻下五井,又攻永昌,“败归守江口”。“沫国公渝浪穹县徐司明,率各土司征之,遂平”。明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改知州为流官。箭杆场、师井、诺邓井、上五井、十二关、顺荡井由浪穹县划归云龙州。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知州周宪章在三七建城,“始于壬戌,落成于甲子”。城周围长四百六十丈,城墙厚四尺,有东南北三道城门。清朝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云龙县第一部方志雍正《云龙州志》刊刻本问世,修筑了宝丰至石门、关坪、云浪分疆之间的道路。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州牧黎民藩筹办自治,六月设所开办,兼设自治研究所,9月,天登傈僳族施金海、维免扒、李福生、杨双合、刘洪顺等反对土司的压迫,聚众起义。民国以后,云龙县名称沿用至今。

渤海堂:以望立堂。

南阳堂:以望立堂。

云龙堂:以望立堂,亦称比苏堂。

一、biǎ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忻州、湖北之老河口、云南之泸水等地有分布。汉族、傈僳族有此姓。《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姓氏考略》注云:“扁鹊之后。望出渤海、南阳。”扁鹊,相传为黄帝时医家;战国时有著名良医秦越人,时人亦以“扁鹊”尊称之,其后或以扁为氏。

二、piān

《姓氏词典》引《集韵》收载并注此音。一音biǎn,为现行姓氏。

三、

扁姓分布:陕西城固、浙江余姚、甘肃永昌等地均有此姓。

扁姓起源:相传为黄帝时名医扁鹊之后。春秋时良医扁鹊,姓秦名越人,渤海人,其医术与黄帝时扁鹊相类,故称扁鹊。

扁姓名人:

扁庆子。一曰子扁庆子,为孙休之师。其曰子扁子,正如子列子之类。古者以子为男通称,故弟子称师名,加子于姓氏之上。非以〔子扁〕为姓,见《古今姓氏辨证》。

郡望:渤海、南阳。

姓氏源流

一、biǎ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忻州、湖北之老河口、云南之泸水等地有分布。汉族、傈僳族有此姓。《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姓氏考略》注云:“扁鹊之后。望出渤海、南阳。”扁鹊,相传为黄帝时医家;战国时有著名良医秦越人,时人亦以“扁鹊”尊称之,其后或以扁为氏。

二、piān

《姓氏词典》引《集韵》收载并注此音。一音biǎn,为现行姓氏。

三、

扁姓分布:陕西城固、浙江余姚、甘肃永昌等地均有此姓。

扁姓起源:相传为黄帝时名医扁鹊之后。春秋时良医扁鹊,姓秦名越人,渤海人,其医术与黄帝时扁鹊相类,故称扁鹊。

扁姓名人:

扁庆子。一曰子扁庆子,为孙休之师。其曰子扁子,正如子列子之类。古者以子为男通称,故弟子称师名,加子于姓氏之上。非以〔子扁〕为姓,见《古今姓氏辨证》。

郡望:渤海、南阳。

堂号

渤海郡:西汉时期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唐朝时期的东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为主体亦建立过渤海郡,先称振国(震国),又称渤海国,其时辖地在今东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区。后来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乌苏里江两岸,在今辽宁、河北、山东三省之间的渤海湾沿岸一带。后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为大辽国契丹族所灭,以后不再复称。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公元前263年,秦国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取南阳,韩本部与上党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秦朝时期南阳郡设于秦昭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以宛为治所,置南阳郡。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废,隋朝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唐朝初期废黜,唐朝天宝至德年间(公元742~758年)又曾改邓州南阳郡改良县(今河南邓县)为治所。元、明、清诸朝的南阳府治在南阳,即汉朝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云龙县:亦称比苏县、云龙州。西汉武帝刘彻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建县,名比苏,属益州郡。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割益州西部属国都尉所领六县,设立永昌郡,比苏县属永昌郡。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设立南中七郡,统属于床降都督管辖,比苏县仍属永昌郡。西晋泰始六年(公元270年)“分益州南中:建宁、云南、永昌、兴古四郡为宁州”,比苏县属宁州。东晋成和年间(公元326~334年)“分东河阳郡置西河郡治比苏县,宋齐因之”。南北朝梁末(公元557年)废除比苏县。唐麟德元年(公元664年)置姚州都督府,原比苏地属尹州。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唐王朝册封皮罗阁为云南王,建立洱海地区蒙氏政权。南诏时期,云龙澜沧江以东地区属剑川节度,以西地区属永昌节度。宋朝时期(公元937~1253年)以“白蛮”为主体的封建领主政权(大理)时期,云龙属大理,名“云龙赕”。元朝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置云龙甸军民总管府,隶金齿宣慰司。明朝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设五井盐课提举司,诺盐井盐课司,山井盐井盐课司,师井盐课司,大井盐井盐课司,顺荡盐井盐课司。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云龙土酋段保“从征有功”,授云龙土知州,属大理府。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凡属交通要道的地点,都设巡检司,云龙设顺荡井、上五井、师井、箭杆场、十二关等巡检司。明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置临元、澜沧、金腾、曲靖四兵备道”,云龙属澜沧兵备道,为云龙州。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土司段嘉凤“自号新主”,以何天恩为都督,喇猎为总管,争夺土司的继承权,自潜涧入赶马撒,出松木哨,“聚夷兵千人”,攻下五井,又攻永昌,“败归守江口”。“沫国公渝浪穹县徐司明,率各土司征之,遂平”。明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改知州为流官。箭杆场、师井、诺邓井、上五井、十二关、顺荡井由浪穹县划归云龙州。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知州周宪章在三七建城,“始于壬戌,落成于甲子”。城周围长四百六十丈,城墙厚四尺,有东南北三道城门。清朝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云龙县第一部方志雍正《云龙州志》刊刻本问世,修筑了宝丰至石门、关坪、云浪分疆之间的道路。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州牧黎民藩筹办自治,六月设所开办,兼设自治研究所,9月,天登傈僳族施金海、维免扒、李福生、杨双合、刘洪顺等反对土司的压迫,聚众起义。民国以后,云龙县名称沿用至今。

渤海堂:以望立堂。

南阳堂:以望立堂。

云龙堂:以望立堂,亦称比苏堂。

一、biǎ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忻州、湖北之老河口、云南之泸水等地有分布。汉族、傈僳族有此姓。《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姓氏考略》注云:“扁鹊之后。望出渤海、南阳。”扁鹊,相传为黄帝时医家;战国时有著名良医秦越人,时人亦以“扁鹊”尊称之,其后或以扁为氏。

二、piān

《姓氏词典》引《集韵》收载并注此音。一音biǎn,为现行姓氏。

三、

扁姓分布:陕西城固、浙江余姚、甘肃永昌等地均有此姓。

扁姓起源:相传为黄帝时名医扁鹊之后。春秋时良医扁鹊,姓秦名越人,渤海人,其医术与黄帝时扁鹊相类,故称扁鹊。

扁姓名人:

扁庆子。一曰子扁庆子,为孙休之师。其曰子扁子,正如子列子之类。古者以子为男通称,故弟子称师名,加子于姓氏之上。非以〔子扁〕为姓,见《古今姓氏辨证》。

郡望:渤海、南阳。

[ 扁 ]字的同音字 - [ bian,pian ]

[ 扁 ]的同部首字 - [ 户 ]